“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謎目:猜明清人姓字連心理活動 謎底:錢受之有愧
作者:駱巖 評析:吳仁泰
【注釋】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蘭考)人。生于清世祖順治八年,卒于世宗雍正三年,年七十五歲??滴醵哪辏ü涣宋迥辏┻M士。累官禮部尚書。歷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剛直稱。其政績在福建及江蘇為尤著。張伯行任官始終忠于職守,克勤克儉,因而聲名聞于天下,康熙對他多次表彰、擢升,康熙稱他為“天下清官第一”??滴跛氖四?,張伯行奉旨調任江蘇巡撫,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赴任后,張伯立即發布檄文《禁止饋送檄》,嚴禁下屬饋送錢物,以整頓當時日益盛行的貪腐之風。文中寫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儻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一七二五年二月張伯行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五歲??滴踬n謚“清恪”,意思是為官清廉,恪勤職守。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萬歷三十八年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在明末他作為東林黨首領,已頗具影響。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后降清,仕清后以禮部侍郎管秘書院事,任《明史》館副總裁。被人嘲笑為“兩朝領袖”??滴跞辏?664年),錢謙益病故,年八十二歲。
【評析】清正廉明,古之明訓,執政為民,今有法規,題之檄文,大聲鏜鞳,凜凜正氣,千古流芳。謎借典事,正面會意。首句扣“錢受之”,錢,文通義,取,受之意,字字勾連,錯綜得宜。次句扣“有愧”,以少馭多,包舉題旨。“不睹文字,但見性情”。斯作“受”、“愧”兩字,突兀崢嶸,全謎為之振起,前字是伸手行為,后字為內心感覺,兩詞神描意度,俱見形態逼真。辟開謎說,錢受之本明代禮部尚書,清兵南下,率先投降,被授高官,其妾柳如是是明末名妓,明亡時曾勸錢受之自殺殉國,而錢不從。錢學識淵博,著作豐富,為文壇一代宗主,在國家危急關頭,竟然失節。“受之”官職,能不“有愧”乎?!此謎被評為合肥謎協2010年佳謎首選,足見評者慧眼,作者受之無愧也。 (寫于2011年)
(責任編輯:謎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