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3qlu6"></strong>
<strong id="3qlu6"></strong>
<i id="3qlu6"></i>
<blockquote id="3qlu6"><rp id="3qlu6"></rp></blockquote>

<i id="3qlu6"><table id="3qlu6"><b id="3qlu6"></b></table></i>
  • <i id="3qlu6"><track id="3qlu6"><menu id="3qlu6"></menu></track></i>
    射虎必備,猜燈謎不再難

    謎材網

    當前位置: 主頁 > 燈謎資料 >

    謎學、謎識、謎才、謎品——鄭百川燈謎藝術散論(三)

    時間:2021-01-25 18:55來源:風云謎社 作者:王磊 點擊:
    對一個謎人來說,理論體現的是其學養的厚度,見識體現的是其思想的深度,燈謎作品體現的則是其才華的高度。學養和思想藏得比較深,而才華是顯性的,才華的高度往往決定了謎人的亮度。

    三、謎才:創作之踐

     
     

     

          對一個謎人來說,理論體現的是其學養的厚度,見識體現的是其思想的深度,燈謎作品體現的則是其才華的高度。學養和思想藏得比較深,而才華是顯性的,才華的高度往往決定了謎人的亮度。

          百川先生一生制謎逾二萬,收入《鄭百川燈謎作品集》中的謎作就有六千條左右,量大質優,琳瑯滿目。有人說他的風格是“典雅”,甚至稱他為“當代謎壇典雅派的代表人物”,但典雅是一代謎家的共同追求,似未能突出他的特點;有人說他的風格是“華贍”,但他的用詞似乎也算不上華麗;有人說他“用典斑斕”,若仔細研讀他的謎集,會發現真正意義上的典故謎占比并不高。

          百川先生在《謎余閑話》中說過,“設使二名家,各精選向作三五百,其水平或難分高下;各漫錄所制三五千,則質量之優劣立判。”[1]不但謎作的水平需要看三五千謎,對謎家的風格,也需要把三五千謎讀了,才能真正有所判斷。如果只是讀《百年謎品》中精選的四五十則謎,會覺得百川先生與其他很多謎家在風格上并沒有那么大的差別,所謂“柯國臻之自然、鄭百川之華贍、錢燕林之灑脫、周問萍之清奇、馬嘯天之俊逸”[2],將幾個詞調換一下也未嘗不可。“崇尚典雅、不廢通俗”八個字,或“雅”“工”“巧”“趣”“新”等字,用在他們身上,似乎都能成立,也很難體現百川先生的特點。

          還是百川先生自己說得好:“要問特色,兼擅各法,不拘成法,就是他的特色;要究流派,那是‘百川派別,歸海而會’的派”[3]。這“百川派別,歸海而會”八字,端的是精辟無比,一語道盡百川燈謎藝術的精髓所在。一方面,百川先生打通諸法之壁,融通百家之長;一方面,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人特色和風格。

     

    [1]鄭百川《謎余閑話》。

    [2]趙首成《百年謎品》。

    [3]鄭百川《法門·流派·多師》。

     

    (一)“百川派別”:多元化之謎風

     

          百川先生說過,“清代詩家黃遵憲‘不名一格,不專一體’之語,施之制謎,可為良箴。”[1]所謂“不名一格,不專一體”,正是他一貫的追求,也是“制謎初無定法,自能遣驅百法”之后的自然結果。用趙首成老師的話說,“百川謎猶如深山修煉之得道高僧,猶如大慈大悲廣大教化主,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所謂‘老子一氣化三清’,百般幻象,俱隨心意而為之。”[2]

          我曾仿司空圖作《二十四謎品》,從風格、意趣、技法等角度出發,列出典雅、天然、勁健、輕靈、洗煉、智巧等二十四個詞,各選若干燈謎作為示例加以分析佐證。讀百川謎作,我驚訝地發現,其代表謎作竟能涵蓋《二十四謎品》之每一品,手法之靈活、思路之多變、風格之廣博,蔚為大觀,令人高山仰止。

          以“典雅”論,如“被酒莫驚春睡重(書名)醉臥長安”,面取納蘭悼亡詩,“長安”二字轉義,典麗幽雋,騷雅精醇,讀之如癡如醉;又如“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黃山谷七言詩句)閉門覓句陳無已”,面為宋詞,底為宋詩,所引則漢人之典,扣合工切,樸厚渾雅。

          以“天然”論,如“夜聞猛雨判花盡(啟事用語)知其下落者,必有重謝”,七字面扣九字底,“聞”與“知”,“雨”與“下落”,“判”與“必”,“花盡”與“重謝”,絲絲入扣,纖芥無爽,仿佛飛卿此詩恰為斯底而撰;又如“左牽黃,右擎蒼(成語)行同禽獸”,生動自然,不費半點人力,以“左右”扣死一個“同”字,較張伯人“步步梅花竹葉”更為貼切精準。

          以“勁健”論,如“包胥哭秦庭(兵役用語)申請退伍”,“申”、“伍”二字指人,“請”“退”二字述事,運典有力,別解剛健,不愧傳世名作;又如“蒼首梁灝成名晚(詞牌)花發狀元紅慢”,“花”“發”轉義,“狀元”頓讀,“紅”“慢”再意多一轉,長底駕馭自如,擬面警煉精整,修為功力之深,可見一斑。

          以“輕靈”論,如“不知何處吊湘君(《岳陽樓記》句)在洞庭一湖”,面由感嘆變作設問,底由狀景翻成懷古,面底無一字別解,場景一變,立意全變,手法輕盈靈動,思路簡潔明凈。又如“星星數鬢斑(四字常言)發現亮點”,牽一“發”而動全身,轉一義而“現亮點”,一招棋活,全盤皆活。

          以“洗煉”論,如“四皓(中藥冠量)白頭翁二兩”,二字面扣五字底,“白頭翁”由衍生意復轉回原意,“二兩”由數量詞變為乘法,又謀得“四皓”為面,筆略而意滿,語簡而思奇。

          以“工穩”論,如“無限風光在險峰(成語)高山景行”,以白描法成謎,不求奇崛,不慕艱深,方正平直,妥帖精穩,與20世紀百佳謎作“飛流直下三千尺(民族四)高山、水、景頗、壯”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淺近”論,如“寸土不丟保村莊(字)床”,面句極白卻極壯,離合極簡卻極工,寓大義于淺詞,寄巧思于樸素;又如“懸梁只用一根繩(外畫家)畢加索”,選評劇唱詞構面,移村入雅、化俚為騷,淺而不失其美,俗而愈見其工。

          以“智巧”論,如“八載桑梓別(政治名詞)三權分立”,將三個“權”和一個“立”重組為“桑梓”和“八”,以“載”“別”加以抱合,極盡騰挪變化之能事,精工巧麗,新穎絕倫;又如“貫(中藥冠量)二分象貝母”,“貝”“母”之底色、“二分”之動感、“象”之準確傳神,全部融入“貫”字之中,以靜制動、以一敵五,實是大匠斧斤。

          以“逍遙”論,如“皓首寬閑度四時(小說)白門柳”,讀面句如見百川先生閑坐于耐齋之中,時而蒔花植木,時而潑墨讀書,赪霞桑榆,晚景如春,四時佳趣,一副閑情。

          以“澹靜”論,如“六橋如畫隔遠芳(字)蒡”,取“六橋如畫,看地雄兩浙,人驕三楚,誰隔荷花,聽水調、蘭棹采蓮船去”詞意,文辭清雅,意境恬淡,空明澄澈,令人神思俱靜。

          以“豪邁”論,如“不破樓蘭終不還(中藥冠量)一克當歸”,以反扣法成謎,“一克”寫出決心信心,“當歸”體現期待熱望,完美刻畫出百戰將士的胸懷襟抱,無論扣合還是情緒均與面句呼應妥切,慷慨激越,擲地有聲,讀來熱血沸騰。

          以“婉約”論,如“由來共作眉山遠、畫閣中(現代史人)黃公略”,且不論其拆合有序、結構精巧,只看擬面功夫:婉麗芊綿,蘊藉雋永,融情景于一體,且句式靈活,不“多求于敷陳對仗”,如讀《花間》詞句;又如“步香塵,底印兒淺(書名)微軟之路”,取《西廂》句為面,以“香塵淺印”扣路之“微軟”,更暗合前句“芳徑軟”,嫵媚香艷,溢于紙上。

          以“清奇”論,如“桐花梅月華胥路(交通干線一)324國道”,巧借月序扣合數字,“二月為花,三月為桐,四月為梅”,而“桐花梅月”四字竟成自對,再加上“華胥路”之神來,其思路之新奇、擬面之艷逸、扣合之精工,不但于老謎家中極少得見,即較腦洞清奇的年輕網絡謎人亦是技高一籌;又如“列竅放清光(探驪)穴位·隱白”,形意雙解,別具關竅,得“衣衫脫去人如玉”之真傳,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奇趣。

          以“諧趣”論,如“和時間一樣,擠擠還是有的(小說地名)夾皮溝”,雖語涉風情,卻無污言濁字,詼諧狡黠,俗不傷趣,不作迂腐道學態也。

          以“深摯”論,如“自離了小姐,無一日心閑也呵(五言唐詩)生別常惻惻”,“死生”之生別解為“張生”之生,“常惻惻”緊扣“無一日心閑”,所謂“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曰不見兮,思之如狂”,當如是也;又如“忽寢寐而夢想兮(歌名連歌手)自君別后·陳思思”,以司馬相如《長門賦》句做面,“君”“陳”指實漢武與阿嬌,世事之無常、冷宮之哀怨、相思之苦楚,盡訴筆端,寫盡陳后“愁悶悲思”之態。

          以“悲慟”論,如“一歸一死淚雙垂(二字新詞)法盲”,“一歸一死”四字寫盡生離死別之痛,復將“淚”字嵌于其中,夢斷香消、梧桐半死,一行文字、一片傷心,爭教人欲斷肝腸。

          以“哲思”論,如“轉益多師是汝師”(唐詩目)別宗一,扣合精妙、別解有力的同時,兼道出個人觀點,以謎啟智,以謎立論,復以謎樹人,謎才謎思,兩相輝映。

          以“鉤沉”論,如“溥儀前四十載,義無可?。ㄖ兴帲┍『?rdquo;,從“薄荷”中讀出“溥儀”字樣,再以“義無可取”改造,加上“前四十載”,竟成完璧。面句視角冷靜,落筆從容,端的是末代皇帝“前半生”的完美寫照。百川先生曾將此謎列為他本人“最喜歡的兩條謎”之一,不無道理。

          以“傳神”論,如“天子呼來不上船(圍棋術語)白大模樣”,以“大模樣”三字刻畫李白其人,其酒后托大之形象、狂放不羈之性格、傲視王侯之風采,活潑潑躍于紙上,寫盡謎面不寫之義;又如“雁不到,書成誰與(調味品冠規格)特等魚露”,謎面設問,謎底作答,雁杳魚露本是聯想,卻不知從何處拈來“特等”二字,刻畫出望眼欲穿之態,令問答尤顯生動。

          以“形象”論,如“荷喧雨到時(運動項目)定點跳傘”,面是聽覺,底是視覺,用通感之手法,收意趣之奇效,又有楊萬里“急雨打篷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詞意,“跳”之靈動、“傘”之形象,令全謎既有動態美,又具畫面感,聲隨影動,賞心悅目。

          以“層迭”論,如“前聲斷咽后聲急(字)吉”,前五字拆合,后兩字提音,拆則拆得有序,提則提得清晰,聲形合義,雙管齊下,暗取“六書”形聲之法,卻得層見疊出之妙。

          以“如畫”論,如“小舟人臥伴鷗眠(字)迄”,小舟寫作“辶”,約定俗成;水鳥畫為“乙”,栩栩如生;人臥取成“?”,姿態逼真;象形扣合形神具備,意境描摹安適悠閑,亦詩亦畫,可賞可玩。

          以“格調”論,如“連峰去天不盈尺(京劇目·卷簾)逼上梁山”,卷簾倒讀為“山梁上逼”,所謂“去天不盈尺”,既已高聳入云,又未到“刺破青天”之地步,“上逼”二字極富動感,又恰到好處,可謂格助謎活,熟底生新。

          以“碧剔”論,如“〇宇澄清萬里埃(科技界用語)填補國內空白”,“玉”字不寫出,“畫個圈兒替”,是所謂“填補空白”;到謎底再多一轉,由“玉”變成“國內”,竟然嚴絲合縫,宛若天成。此謎腦洞之清奇,思路之獨特,手法之出人意表,幾乎不信乃傳統謎家二十年前之作,只能暗暗稱奇,復又嘖嘖稱羨。

     

    [1]鄭百川《謎余閑話》。

    [2]趙首成《漫議謎作藝術風格的“濃”與“淡”》。

     

    (二)“歸海而會”:文人謎之大成

     

          百川雖姿態各異,終究要匯入大海。技法也好,家數也罷,都是手段,百川先生在使用這些手段時,總會將自己的習慣和喜好灌注其中,而這些習慣喜好與他的技法家數結合在一起,最終體現為他的個人特色和風格。

          趙首成先生曾將百川謎的風格總結為“辭章謎”,也就是“以現成古典詩詞文(以詩為主)句掛面,底義悉數對露于面”,“面雅底豐,易于在現場懸猜使用”[1]。我則更愿意將其風格稱之為“文人謎”。

          所謂“文人謎”,是我借鑒“文人畫”理論提出的一個概念。陳衡恪給文人畫下過一個定義:“畫中帶有文學性質,含有文人趣味,不在畫中考研藝術上之工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乃所謂文人畫。”[2]我理解的“文人謎”與此相類,指重視謎作的氣象、神韻與意境營造,強調將作者的文學修養、個人品位和所思所悟內化于謎作之中,注重表達燈謎與其他藝術門類共通共享的美學旨趣。

          我以為,百川先生的謎作就是典型的“文人謎”。具體而言,在“文人謎”這一大概念之下,他的謎作還有四個突出的特點:詩意、簡淡、清空、渾成。

          一是詩意。我對《鄭百川燈謎作品集》中選輯的六千則燈謎進行了分析,發現百川先生制謎以成句為主,約4000條左右,占全部謎作的2/3。成句中又以詩句為主,七字面和五字面共占到成句謎的80%。無論是從上述數據,還是從“不破樓蘭終不還”“被酒莫驚春睡重”“荷喧雨到時”“隔個窗兒滴到明”這些膾炙人口的謎作中,我們都能看出百川先生制謎的一個強烈傾向:詩意之美。

          成句之外,自擬面更能看出百川先生對詩意的追求。百川先生的自擬面中,七字面也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其中充滿詩意者比比皆是:有狀景者,如“平林寂寂迷煙靄”“六橋如畫艷陽里”“夕峰含翠渾如睡”“月光如水照疏欞”“南風吹絮過章階”“為探秋菊到東籬”“欲向蟾宮賒月色”“贏得一襟桂華痕”“疏窗桂魄夜如水”“落花庭院已三更”“林風依舊送鳴蟬”;有寄情者,如“別恨如山又一年”“借郁應有故鄉心”“一生零落散如飛”“休恨別人不關心”;有寫史者,如“榜頭一字易千金”“妙計連環賴鳳雛”“重使李蔡取涼州”,等等。更有黃山三十六峰謎,以“天柱”“蓮花”等為謎底,各擬七言面一則,如“峰高月小任忘懷”“蓊郁森然隱草禽”“杜宇催歸他去也”“獨思化蝶學莊周”等,因底就面,諸法并舉,綺麗多姿,洋洋大觀。

          我想,百川先生一定不覺得他的這些自撰七言面屬于“北派”,一是因為北派一說無論從源流還是定義都有爭議,未見得準確;二是百川先生并不嚴格追求“合平仄”的所謂“北派”標準,其七言面中亦有不完全合律的,如“休恨別人不關心”等,卻毫不影響謎作的準確與美感。正像百川先生自己所說,“如果你有意使你的謎面以詩的形式出現,那么,如果在不妨礙扣合的貼切、不妨礙謎意、不妨礙文通字順的前提下,能顧及謎面的平仄,盡量使其音韻協諧、臻于完善;如因調平仄而換字,換來的字不能貫徹謎意,那就不如不調,因為畢竟我們只是在做謎。”[3]

          因此,相對于沒來由、沒理由、沒自由的所謂“北派”,我更愿意將百川先生這一風格稱為“詩意”。

          二是簡淡。趙首成老師曾引述李平的觀點:“成巖謎味濃,百川謎味淡。”[4]趙老師的謎味是否“濃”不在本文討論范疇之內,但百川先生謎味“淡”卻與我的感受頗為相同。

          應該說,百川謎“淡”的一個原因是“簡”。還是看統計數字。百川先生全部六千條謎作中,七字及以下面差不多占了九成,十字及以上謎面更是只占到3%左右。

          謎面的簡潔只是一個側面,扣合的簡約不繁復也是百川謎的重要特點。隨手擷取幾則選錄于臺灣《謎匯》的謎作為例:“長河浪頭連天黑(作曲家)烏斯滿江”“村閣門巷多相似(法律名詞)居間合同”“歸來且閉關(集郵名詞)退回封”“夜闌更秉燭(市招)應時晚點”“水如衣帶相隔君(志目)湘裙”“為他人作嫁衣裳(《詩品》句)伊誰與裁”“站腳但得三尺地(計量單位)立方米”“男兒自以身許國(臺時政人)丁守中”,等等。從這些謎作可以看出,無論是成句面還是自擬面,百川謎大多用語比較淺顯,別解也不復雜,并不會給人帶來感官上強烈的沖擊力。這就是我所說的“淡”。

          但這里的“淡”,絕非“白開水”般的寡淡。讀百川先生謎,不會覺得淺薄乏味,相反會覺得淡得雋永、淡得雅致、淡得醇厚,淡得有滋味、有品味、有回味。所以我稱之為“簡淡”:簡而不寡、淡而有味。這種“簡淡”,更類似于“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沖淡”,“東風徐來,不驚一塵”的“古淡”,“于平淡中求真味”的“平淡”,“以清麗之筆作淡語”的“清淡”,“幽中有雋,淡中有旨”的“幽淡”,“豁達光明之識,恬淡沖融之趣”的“恬淡”,或是“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的“淺淡”。文木先生所謂“文不甚深,意不多轉,韻高氣清,語雋味長”[5],大體類此。

          三是清空。宋張炎曾論詞:“詞要清空勿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姜白石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吳夢窗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6]在我看來,“清空”也是百川謎的一個重要特點。

          百川謎的“清空”,首先體現在體裁與構面上。我曾將成句面之妙分為三類:典實之妙、白描之妙、偽裝之妙[7]。百川先生的成句謎中,運典與白描都很多。運典謎往往選擇熟典熟句,不用僻典,少用長句,取神遺貌,清疏高遠;不含典故、純事白描的謎則更多,大多從詩句本意出發,輕圓舒展,流利大方,意境雙得,毫無滯相。

          百川謎的“清空”,還體現在扣合上。

          前人論謎,多推崇“空靈”“傳神”,所謂“謎之佳者,要以空靈者為最上乘”,“謎語貴在傳神,表里并不拘拘于配合,而自然有情趣者”[8],“謎之以摹神見長者,不在以面底字義相配合”[9],等等,說的都是這個追求。然而,“謎之傳神寫照,全在妥帖,一字不稱,則全神盡失。”[10]空靈與空泛,其實只一字之差。有時候,制謎者功力不夠,欲求空靈實為空泛;有時制者覺得空靈,猜者卻以為是腳趾動、想當然。就算是《邃漢齋謎話》《橐園春燈話》中引用的那些“空靈”“傳神”的謎作,如“賴簡(聊目四)書癡、張不量、崔猛、于去惡”“草色遙看近卻無(《左傳》句)王孫滿尚幼”等,到底算不算得上“空靈”“傳神”,恐怕還是值得討論一番。從這個意義上說,柯國臻先生對潮汕燈謎有“泛”的誤解,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吧。[11]

          反觀百川先生謎,我感覺其風格是在“渾寫大意”與“無一字無著落”之間,在扣合妥切的基礎上追求空靈傳神的感覺;既不太“脫”,犯“神氣不即”之??;又不太“死”,呈“僵直呆板”之態;清勁峭拔,空澄澹濘,不即不離,恰到好處。故我不以“空靈”而以“清空”名之,感覺更確切一些。

          四是渾成。如前所述,百川先生在《謎余閑話》中明確說過他的創作理念:“薄支離而重渾融,慕天成而厭雜湊”。這不但是他的觀點,也是他的實踐。關于百川先生對“渾成”的理解,前文已有詳盡論述,茲舉幾例再加以說明。

          如“相如已定題橋志(成語)司馬昭之心”,面為唐人詩句,用西漢司馬相如典,底為常見成語,說的是三國故事,以典易典,“昭”然可解,“底面天然配合,如古所謂玉合子蓋玉合子底者,乃為上品。”[12]

    如“細雨騎驢入劍門(銀行廣告語)一卡走天下”,“細雨”對應“天下”,“劍門”對應“一卡”,“騎驢入”對應“走”,放翁詩句用于此處,純任自然,天衣無縫。

          如“零丁洋里嘆零?。ㄉ鐣F象)文山會海”,文山正是文天祥之號,海當然就是零丁洋,“會”字攏意體現場景,自然妙造,渾如天設。

          如“暫住桃源里(唐詩目連作者)《客中》于武陵”,于武陵并非什么著名詩人,怎奈有個謎人喜歡的好名字“武陵”,還有個虛詞的姓“于”,又偏偏寫了首《客中》,再配上裴迪的詩,底面皆極渾成,扣合亦水到渠成,雖經造琢,卻無斧痕。

          如“劉向存亡在兩臣(臺灣詩人)許信良”,面引李白《猛虎行》句,“信良”寫實,直指“兩臣”韓信、張良,“劉向存亡在”五字用一個“許”字攏住,底面天然,不假人力。

          詩意、簡淡、清空、渾成,這四者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百川謎的文人情懷和美學追求,稱其為文人謎之集大成者,當不為過。

     

    [1]趙首成《漫議謎作藝術風格的“濃”與“淡”》。

    [2]陳衡恪《中國文人畫之研究》。

    [3]鄭百川《燈謎之制作與猜射》。

    [4]趙首成《漫議謎作藝術風格的“濃”與“淡”》。

    [5]文木《文采漢機軸,人物晉風流》。

    [6]張炎《詞源》。

    [7]王磊《識謎十辯》之五“生熟之辯:成句與自擬”。

    [8]薛鳳昌《邃漢齋謎話》。

    [9]張起南《橐園春燈話》。

    [10]楊汝泉《謎語之研究》。

    [11]鄭百川《與柯國臻先生的一次通信》。

    [12]張起南《橐園春燈話》。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謎材網)
    織夢二維碼生成器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欄目列表
    推薦內容
    • 馬年話馬謎

      按我國干支紀年法,今年是農歷甲午年,生肖紀年屬馬年,愛好...

    • 淺談增損離合之謎面美化

      淺談增損離合之謎面美化 澄海 潘潔妹 關鍵詞:以事入謎、以景...

    • 1989《百家論謎》

      1.模仿前人的謎路來制謎,甚至制一條佳謎,并不是難事。難的...

    • 臺灣燈謎巡禮

      說燈道謎 中國文字(漢字)是由形、音、義三者組構而成的,字...

    • 猜燈謎與學漢字

      猜燈謎與學漢字 引言 蘇卓平●游子吟謎社 猜燈謎能幫助我們學...

    • 漫談海關燈謎

      謎語,是一種民間文學,分為民間謎語和燈謎。謎語,現通常指...

    首页中文字幕中文字幕 国产女同互慰出水
      <strong id="3qlu6"></strong>
    <strong id="3qlu6"></strong>
    <i id="3qlu6"></i>
    <blockquote id="3qlu6"><rp id="3qlu6"></rp></blockquote>

    <i id="3qlu6"><table id="3qlu6"><b id="3qlu6"></b></table></i>
  • <i id="3qlu6"><track id="3qlu6"><menu id="3qlu6"></menu></trac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