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作為文義謎,其表現手法不同于民間謎語。它的特點是利用漢字音、形、義的變化,依照一定的規律來選字、遣詞、造句,構成謎面與謎底之間的有機聯系,使之產生出引人入勝的謎趣。 總的來講,制作燈謎要依據六書造字原理來釋字解意,根據語法規則來構詞組句。但是,僅有字學、語法方面的知識,還不能制謎。正如謝會心《評注燈虎辨類》中所說:“制謎有法門,猶作文之有題法”,燈謎也自成規法,有它自己的法門。只有熟諳這些法門的人,才能掌握制謎、猜謎的規律,在謎海中遨游。 一、改造謎底法門 制謎,一般都從選取底材入手。當拿定底材之后,還要進行一番改造原義的工作。改造的方法,是對字(詞)義的歧解、字形的增損、字音的異讀,或將原句作變讀,或集字、集句組成一個完整的句義。這樣,才能使謎材成為謎底,為下一步擬制謎面打下了基礎。 改造謎底是成謎的第一步。這一步工作又往往被初學者所忽略。所以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把幾種改造謎底的法門加以介紹,以便讓讀者首先了解和掌握如何改造謎材,使之成為適合謎面入扣的謎底。
1、【別解法】 書上的句子,口頭的語言,事物的名稱,都有其通常的含義。謎人偏要從它的詞里尋覓歧義,別作解釋,以求生出另外的妙趣來。這就是“別解法”。別解后的詞要能助句別義,但以不影響文意通順,又能經得起語法的檢驗為原則。 試看下例: 同盟領袖是中山(猜話劇名)文成公主 題面為朱德《辛亥革命雜詠(其一)》詩中的一句。謎底四字本是一個固定詞組,現將“文”專指孫文(孫中山),“成”作關聯動詞,“公主”釋作公舉的主事。經此字字別解,便成了主謂句。讀來字不梗句,猶見義通理達。 此謎是用勁十足的別解謎例。其實,謎中只要有一字別解,便可帶起全句別義。其例見下: 戰俘營(猜《阿房宮賦》句)輸來其間 謎底取自人多傳頌的唐代杜牧名篇《阿房宮賦》。“輸”本來是動詞,這里別解作人稱代詞“輸者”,即失敗者。有此一字別解,帶動了“來其間”三字隨義轉化。原文是說六國的金玉重器輸來此間(指阿房宮)現在此句即別義作“敗者來此間”,這就正好扣合題面“戰俘營”——拘留敵方武裝人員之所在。一字別解能使全句別義,足見別解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本節介紹的別解法,是使一詞舍其本義另從新義。這樣的義變,既不傷字形,又不走字音,是潛移默化地進行詞性活用,因而極能別造意境。鑒于別解的顯著功能,所以有“謎貴別解”之說。
2、【異讀法】 異讀法是五十年代興起的用以取代“系鈴”和“解鈴”兩格(簡稱“鈴格”)的謎法。它包括本字的聲調變異、聲母或韻母的一方變換和聲韻母各異三個基本內容。謎中的字,經過異讀,都會引起字義的變化。 試看謎例: 攻書莫畏難(猜物理名詞)應用力學 “應”本讀yìng,與“用”字連用;異讀陰平yīng后,作“應當”解。由此底句從一個專用名詞,別義作“應當使勁的學習”,以回解題面文意。此例聲韻母都未曾變,只在音調上起了變化,就使字義隨之改變了。 一脈相承(猜電影目)奇襲 “奇”本讀qí,異讀jī,作“單數“解,即以“單脈傳繼”會意題面。此例韻母一樣,聲母和聲調都起了變化。 又例:生旦丑凈皆能扮(猜電影目)都會的一角 “都”本讀dū,異讀dōu,作“完全”解才切題義。此例聲母和聲調未變,只是韻母變了。 各自奔走相告(猜書法名詞二)分行、布白 行本讀háng,異讀xíng,成為“行走”的“行”,切合題意。此例的聲韻母各異。 異讀法的特點是不觸及字形,僅靠音變異讀來促使字義的變化。它對謎底的改造功能僅次于別解。 異讀法雖說取代“鈴格”,但只用在同字(形)異讀的場合,“鈴格”中的通假字應另當別論。茲引《評注燈虎辨類·解鈴》中一例說明。 緩急無所益(猜“四書”句)女弗能救與 漢文帝時,太倉令淳于意犯罪當刑,詔獄上京。因無男隨從,意怒對五女曰:生女不生男,緩急無所益。題面即引此扣底。謎底“女”本來圈讀上聲與“汝”通,解鈴后返回本義仍作“女”解。此例中的“女”與“汝”屬通假字。異讀法只適用于“多音異義”的字,不適用于“異字同義”的通假字。通假字需劃出另立一法。
3、【析字法】 這里所說的析字,是指把謎底的字拆成幾個字素,然后再把它們另行組成一個詞義,能夠會意謎面。其特征是“以義說面”,有別于增損離合“以面說底”的拆字法。 例如:左看矮腳虎,右看陳玉成(猜字)瑛 謎底“瑛”字,拆開成為“王英”。從左往右看,“王英”會意《水滸傳》中梁山泊好漢矮腳虎王英,是名和綽號通義相扣;如從右向左讀,則成“英王”,又可會意太平天國將領英王陳玉成,這是名與封號通義相扣。因為這類謎底的字拆開后能夠成詞,這便體現出析字法改造謎底的作用。 又如:浣花草堂(猜字)舖(鋪) “浣花草堂”為唐詩人杜甫宅舍,因臨成都浣花溪而得名。謎底“舖”字拆作“甫舍”,意謂杜甫之舍。此謎全憑謎底文義回解“浣花草堂”。 析字法都同會意解題,可知此法同會意的關系極其密切。像“分讀類格”里的曹娥、筠墊、碎錦及其子格,都可看到析字法在其間的應用。
4、【并字法】 將謎底的兩個字合并作一字,以此字之義,承受題面語入扣的,叫“并字法”。如: 幼而無父(猜果品名)瓜子 依此法改造謎底的要求,當將謎底“瓜子”二字組合成“孤”字?!睹献?middot;梁惠王下》:“幼而無父曰孤。”此謎便據此語構成扣合關系。 姓名相合蔡文姬(猜電影編導)王炎 “姓名相合”是提示謎底一“王”一“炎”合成“琰”。后漢蔡琰,字文姬,乃中郎蔡邕之女。以“蔡文姬”扣“琰”,取名與字通義相切。 此法與“合璧格”運法相同。前一謎例,因題面上無詞語提示謎底字的并合關系,應標“合璧格”。而后一例已在題面暗附關聯詞提示,即不須標格。這便是并字法改造底句的正法。此法本來無意用格,也毋須說它“有格化無格”。 5、【借字法】 當謎底的句義不足時,向上句或下句借一字來補足文義,這叫“借字法”。此法適用于在詩、文中取材作謎底。具體做法是借上句的末字冠在謎底句上作首字連讀(即“加冠格”),或借下句的首字連在謎底句下連讀(即“納履格”)。所借之字都是明補實設,屬“增字補義”法門之一。例如: 三年陳紹興(猜《后赤壁賦》句)(酒)藏之久矣 “紹興”借代作紹興出產的酒。清人洪亮吉撰《曉讀書齋雜錄》:“今世盛行紹興酒,梁時以有名。”“三年陳”謂酒已藏了很久的時間?!逗蟪啾谫x》中有“我有斗酒,藏之久矣”句。單以“藏之久矣”作謎底,沒有主語,借前句末字冠在句上連讀作“酒藏之久矣”,造句才完整。 朝夕憂傷髀肉生(猜孟浩然《宿建德江》詩句)日暮客愁新(野) 三國時代劉備投荊州后,屯兵新野,閑居多年,曾感嘆久未乘戰騎而髀肉復生。后人有詩贊曰:“髀肉復生猶感嘆,爭教寰宇不三分?”本謎以此情節擬成。謎底反擊題面文義時,須向詩的下句“野曠天低樹”借來首字(野)續在句末,讀成“新野”,這才符合劉備“客愁新野”的故事。 此法是實字明借,另有暗補虛字者,見“重讀”、“回讀”兩法。
6、【重讀法】 當因成底句因字數限制,不能完全表達它設定的意思時,在本句的字上重讀一次,可使句子文義完整,這叫“重讀法”。重讀的字,是從實字上再念出一個字來,這后一個字屬觀念上的虛字。 如:霎時飛雪遍京華(猜曲牌名)忽都~白 此底“都”字重讀。前一“都”念dū,作“首都”解釋,與“京華”對應相扣;后一“都”念dōu,作“全都是”解釋,與“遍”對扣;“忽”是一忽兒,與“霎時”同義相扣;“白”則形容“飛雪”。“都”字多念一次,才將謎意補圓。 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冤(猜電影演員)張~鶯~ 題面句出自《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系西洛儒生張珙突然見到崔鶯鶯時說的話。謎底應當讀成“張張鶯鶯”。第一個“張”專指張珙,第二個“張”作張望解,“鶯鶯”連讀恰成崔鶯鶯。全句連起來就成了:張珙看見崔鶯鶯。謎面“正撞著”三字,概括了謎意反映的情景。此謎屬字字重讀。 重讀法即“投影格”。按規格,投影格還有它的子格:謎底第一字重讀的,叫“重頭”;末一字重讀的,叫“疊尾”;中有字重讀的,叫“雙腰”;字字重讀,則曰“投影”。上例可標“投影格”。
7、【回讀法】 巧用順讀一次和回讀一次各自成義的謎材作謎底,叫“回讀法”。它與“重讀法”一樣,屬“增字補義”法門。 其例如下:猜謎能手猜燈謎(猜《水滸傳》泊號)打虎將(將虎打) “打虎將”乃梁山一百零八將李忠的綽號。僅此一名詞作謎底,還缺一謂語,不能與面切扣,故而將本句再回讀一次,以“打虎將將虎打”扣面。前人稱燈謎為“文虎”,所以此謎中的“虎”與“謎”作通義相扣。“猜謎能手”扣“打虎將”,“猜燈謎”扣“將虎打”。如此連起來互扣,便很吻合。 龍門(猜成語)充耳不聞(聞不耳充) “龍門”是山西省的古縣名,在謎面中分成單字“雙扣”擊底。“龍”,由“充耳不聞”以底說面,釋為:充一“耳”便成“聾”,是不聞的意思;“門”,由謎底的回讀句“聞不耳充”,解作“聞”字不曾有耳字充實進去。 回讀法即“回文格”。它的增字不靠外力,而是憑自力更生來增字補義,改造謎底。所增的字,都是在觀念上的虛設,不像“借字法”那樣有實字明借,二者是有區別的。
8、【離合法】 《〈說文解字〉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會意是六書之一,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依據事理加以組合表示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序中中所舉字例,如晉人衛恒《四體書勢》所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燈謎中的離合法,即依此造字方法,將合成的字重新化開,與本字連讀成謎。這能使一個單字的謎底,讀出幾個字來。今就以“武”、“信”為謎底,試舉謎例: 以戰爭消滅戰爭(猜離合字)武 謎底“武”字,按此法應讀成“武止戈”(武是本字,止、戈從武字中化出),釋作以武力制止戰爭。 憑君傳語報平安(猜離合字)信 謎面擷自唐代岑參《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謎底“信”字,依法讀成“人言信”。它表示的意思是,因乘馬不曾帶紙筆,就托個你替我捎個平安的口信給家里人。這就切合唐詩之意了。 離合法本是從金鐘格中演變出來的一種謎法。此法全在謎底的本字中化出字素,相互組合成詞,以會意解答題義,因此,離合法也是造義法門。 下面再舉一些離合法謎例: 胸懷祖國(猜離合字)忠(忠中心) 三八紅旗手(猜離合字)好(好女子) 此地空馀黃鶴樓(猜離合字)禽(禽人離) 荀鳴鶴(猜離合字)是(是日下人) 說與旁人渾不解(猜離合字)悟(吾心悟) 妹妹的詩稿今何在(猜離合字)焚(林火焚) 東施效顰(猜離合字)嬌(喬女嬌) 此恨綿綿無絕期(猜離合字)悵(心長悵)
9、【轉注法】 轉注法不是像六書轉注那樣,“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而是像韓振軒《增廣讔格釋例》對“轉注格”所作解釋那樣“扣一成語,婉轉商出一字”。這種謎的底字,不能直接扣謎面,還須從此字上悟出與題面相切合的真諦,此即所謂轉換注釋的方法。 如:夜不閉戶(猜字)俞 “夜不閉戶”是說社會風氣好,沒有人偷竊。底字“俞”,“轉注”的意思是:沒有“人”的“偷”字。即“沒有人偷”,此義正切合謎面。這是從“俞”字上增形化出義的。 又如:知法犯法(猜字)亞 “知法犯法”是有心作惡。謎底“亞”字可“轉注”此義——若加“心”便成“惡”字。這是從“亞”字上增字化出義來。 現代謎家柯鴻才先生引《列仙傳》黃初平“叱石成羊”典故,將“轉注法”易名為“叱字謎”。如以“雇農”叱字為“也”。雇農是無土地者,無土之地,即是“也”字。諸如“九十九”叱“白”(百缺一),“正月小、二月小、三月小”叱“人”(春節三日)等謎,其法同出一轍,都是通過轉注婉轉商出底字。 轉注法與離合法雖都是扣字,而二者運法解字各不相同。離合是謎底字經過離析后,組詞成義,回解題意;轉注是謎底字從增損中化出一義,回解題意。兩法對改造謎底有所區別。
10、【轉諧法】 凡題面直扣謎底本義,即成正解。這便犯了成謎大忌。所以要用與本義通義的詞作借代。如果再把通義詞轉音諧作別義來承受題面入扣,這就是”轉諧法”。此法舊稱“蘇黃格”,即《增廣讔格釋例》說的“扣一成意,婉轉商出題里。”茲舉一則通過轉諧方能入扣的謎例: 剪燭(猜科舉名詞)狀元 舊時科舉制度,以廷試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知“一甲一名”與“狀元”通義后,再將“一甲一名”轉諧成“愈夾愈明”,這樣就把“剪燭”的用意說清楚了。 用此法成謎,均應標明“蘇黃格”?!对鰪V讔格釋例》雖說“此格因東坡、山谷得名,大有批吭搗虛,縱橫辯難之勢”,然而此法很晦澀,后人望而卻步,一般不敢效顰。錄此,聊備一格。
11、【轉義法】 凡謎底中有字須經轉換變生他義,才能入扣的,稱“轉義法”。此法舊稱“重門格”,即楊汝泉《謎語之研究》所說的:“意多一轉者,謂之重門。” 舉例如下:夏商(猜《水滸傳》水泊人名)吳用 “虞”是上古部落名,其后有夏、商、周三代。謎面即以“夏”與“商”兩個朝代名為題。謎底“吳”是“虞”的下半部分,“用”是“周”的上半部分??酆蠒r,把“吳”字轉義為“虞”之后的朝代,會意“夏”,把“用”轉義作周之上一朝代,會意“商”,正好切題?!对鰪V讔格釋例》謂此為“屏風格”,有虛隔一層猜的意思。 下面再舉一例說明:八個人(猜毛澤東詞一句)把汝裁為三截 謎底“汝”與“你”同義,利用這個同義關系,假借“你”字之形作核心詞,分拆作“八個人”三個字素作謎面,由謎底“把你(汝)裁為三截”回解題意,適得切合。 轉義法在謎中應用極為廣泛,其轉運機杼,變幻無影,潛能化物,甚得妙契。若以廣義推之,凡改造謎底的諸法無不同轉義法相關;但因它別有妙用,故另立一法介紹。
12、【頓讀法】 《增廣讔格釋例》:“題里中間有字點斷讀”,稱“紅豆格”?!吨i史》:“句讀之,曰‘紅豆’”。也可稱“點讀格”?!对u注燈虎辨類》則稱其為“底句頓讀”法門。 頓讀法是將句子中原來相連的詞語故意讀斷,使整句造成雙關語意,產生出與原句不同的新義來。過去曾有人把杜牧的七絕《清明》,改讀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特別是后面幾句,經斷讀后,原詩問牧童何處有酒家,竟變成向酒家問何處有牧童了。這便是頓讀出新意的效果。 請再看謎例:拒絕參觀(猜常用語)不同意見 謎底“不同意見”原是個偏正詞組,這里頓讀作“不同意/見”后,便成了動賓詞組,恰能回解題面“拒絕參觀”的意思。 溫州(猜電影目)這里也是一片熱土 謎底中的“這里”本作近指示代詞,“也”為“是……”句判斷,表示語氣。謎中再“這里也”處作頓讀,“也”字轉化為語助詞,這樣就使“里”字突出起來,別解為普通名詞而回顧題面“溫州”;“是一片熱土”,用來解釋溫州的原始命名。 頓讀法適用于三字以上的謎底句,有使底句詞移義轉,助句別義的功能。它對一字謎底和連綴單字的謎底不起作用。
13、【清底法】 清底法,即“底句自明抵銷”?!对u注燈虎辨類》中說:“法于底句兩項,先將首句扣合題面,尚有衍余字數,再由次句叫去衍余等字,以之關映,自覺不染塵氛。此法謂之底句自明抵消。”據此,清底謎的謎底應成兩句,前句的衍字與后句同形字關映,而后被抵銷叫去。 試看謎例:湖目(猜《聊齋志異》篇目二)荷花三娘子、封三娘 謎底的前句衍詞“三娘”與后句“三娘”關映,以“封(去)”作抵銷詞,清底后凈馀“荷花子”解題。題面“湖目”是蓮子的代稱。底面以通義扣合,猶見自然貼切。 清底法還有一些與此例稍異的謎例,如:明日(猜朱德詩一句)來自西天去自西 謎底七字,把“去”字作抵銷詞,以“自西”為關映對象叫去,剩下“來天”二字會意“明日”。此法同前例一樣明地叫去同形字,所不同的是底僅一句。因為底句能自行抵銷,就無須再由后句叫去了。 另有一則:魯智深(猜《聊齋志異》篇目二)紫花和尚、頭滾 謎底后詞“頭滾”的作用是銷去前詞的首字“紫”,馀詞“花和尚”與“魯智深”通義對解。此則雖然也用兩詞組底,但它不是以同形字關映明地叫去,而是用方位詞“頭”來指明抵銷對象。其法雖異,理猶未背。 上述三例,大抵可作清底法的代表樣式。凡使用此法清底,抵銷詞一定要清楚,運法切忌復雜,凈馀于扣合的詞義要明了,即使正解相釋也無妨。這類謎最好標明“抵銷格”,以利猜射。正如張起南所說:有時微示其意,指點謎途,使之終達目的。 再者,謎格中的半讀類和減字類格也含有清底成分。但它們都在謎面上預先提示,與此法有不同的用法。
14、【用格法】 過去有“凡謎都有格”的說法,其含義是凡謎的構成,其底面扣合方式各有一定的規則。后來,張起南在《橐園春燈話》中明確把謎格和謎體區分開來,指出“用格必須在旁注明,體則不能先為表示”?,F今謎界對謎格又有進了一步的認識,把它作為剪裁謎底的方法,并限制在字形變和字序變兩種情況下才可使用。 先談字形變的格(包括損減字的某一部分字素和字素的離合)。 眾口一詞(猜郵電設備)〔碎錦格〕信筒 按格當將“信筒”各個字素讀成“人言個個同”,才切“眾口一詞”題意。從此例可以知道,“信”是左右拆讀,“筒”是上下拆讀。凡用這兩類方法拆讀的,屬分讀類格;倘若把“信筒”舍棄一邊,單留“言個個同”,則屬半讀類格。 變移字形還包括近音諧讀(梨花格謎)和形似訛讀(亥豕格謎)兩類謎格。因為近音諧讀沒有改變(或僅稍有改變)字的讀音,但是從音諧里暗將此字換作彼字解義;形似訛讀已經變換字形,但只是以此字假借他字,而沒有改變讀音,這都符合變移字形條件。所以這兩類謎格應屬于字形變的格。 泄白格既不涉及字形的變化,又不對謎底作任何改造,只能作為提示底和面之間有字對露的標識。 附:變移謎底字形的格(略) 再談字序變的格。所謂字序變,是指謎底中有字向上或向下挪動。 如:矢志從一(猜成語)誓不兩立 此謎如果按“移字類格”中諸格改造其底,它的字序便有如下變化: 按“下樓格”讀成——不兩立誓 按“上樓格”讀成——立誓不兩 按“上下樓格”讀成——立不兩誓 按“蕉心格”讀成——誓兩不立 按“回首格”讀成——不誓兩立 按“掉尾格”讀成——誓不立兩 按“轆轤格”讀成——不誓立兩 按“雙鉤格”讀成——兩立誓不 按“卷簾格”讀成——立兩不誓 諸格調字變化不同,按底句文意回解題義來衡量,則有順句和拗句之分。所以用格改造謎底以適合題面句義扣合,應是擇優選用。 關于在謎底句上增加一字,或刪除一字,也能改變其原來文義的加字類和減字類格,可參看附字類格,可參看附表“調整謎底字序的格”,這里即不詳述。 變移字形和調整字序,都可使底句文意改造為另一種新義,這是謎格的功能,也是用格的積極一面。但是,謎格也有對謎底字和句型損傷、破壞過重的消極一面。所以前人說:“謎之用格,終嫌做作,縱極靈巧,究失天然。”即使公認為最自然的“卷簾格”,張起南也嫌它“難猜,亦最難作”。還有最簡易的“秋千格”,竟無一則稱佳者。 今錄《橐園春燈話》中一段話,作為用格的準則:“是格者,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只可以一格為限,若兼用數格,則不獨千頭萬緒,猜者為難,且破碎支離,必非佳構。”
15、【集字法】 集字法,即《增廣讔格釋例》中說的“集字格“。做法是集幾個同一類目的單字組成一個新詞。以通順自然,不見湊泊痕跡,并能收到意外之趣者為上。 如:一片降幡出石頭(集韻目去數四)皓送江東 此謎用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中一句作面。它寫出東吳君主孫皓“乃備亡國之禮,造于壘門“的滅亡結局——“皓送江東”。此謎底即集《詩韻》十九皓、一送、三江、一東四個韻目而成。組合謎底時,將原有的順序號全部去掉,由謎目“去數”作提示。 又如:借箸(猜疊韻四)留侯籌謀 “借箸”典出《漢書·張良傳》:“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這是說在劉邦吃飯時,張良借用他的筷子來指劃形勢。張良后來封留侯,所以用“留侯籌謀”回擊題義。謎底四字同在《詩韻》下平聲十一尤韻部中,故謎目用“疊韻”提示。 集字一般以集三、四個單字為宜。常見的集字目,有“去數韻目”、“字典部首字目”、“百家姓氏”、“簡稱國名”、單字“縣名”和“民族名”等。集字法只是把這些單字合成謎底,在新的謎底上建立起與謎面的扣合關系??梢娂址m不是改造謎底的方法,但它要求制謎者既要擇字組成新底,又要謀制題面,須花兩番功夫。 下面再舉幾例以作參考: 日蝕(集韻目去數四)陽遇月侵 趙高欺主(集字典部首字四)示鹿言馬 領導班子三結合就是好(集國名簡稱五)贊美老中新 圣(集民族五)藏土回水漢 小姑居處本無郎(集星宿四)室女房虛
16、【集句法】 集句法,或稱集詞法,一般都是集同一類謎目中的兩個句子(詞語)連貫成另一種文意?!对鰪V讔格釋例》稱為“牟尼一串珠”?!对u注燈虎辨類》論此法時說:“作文有線貫串法,扼定題中要義,從而立論。反正開合,一線到底,如九曲明珠連貫穿成。”此法如能巧集句子,便能翻出新意。大體上可分平綴、鎖紐、申明三種形式。 平綴是把幾個詞自然連綴起來,構成一個謎底。如用《聊齋志異》的三個篇目名“齊天大圣”、“天宮”、“偷桃”連起來作謎底(以“孫悟空鬧御果園”作謎面扣之),讀起來仍是它的自然音節,這就屬“平綴”。 鎖鈕是將幾個詞一句時,其中有的字須鎖紐著讀。如以“四書”兩句“則以學文”、“種之美者也”為謎底(以“一顰一笑教西施”作謎面扣之),其中“文”、“種”兩字鎖合成“文種”讀,便踏實戰國時越大夫文種的名字。全句的音節一經變化,則文義也隨變讀而另生新義。有鎖紐的句,容易產生別義,比平綴更勝一籌。 申明是指謎底的后一詞為前一詞申達理由,補足謎意。由于所申理由不同,申明的方式和作用也不同。試看如下謎例: “佯”猜“四書”二句“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先從“何”里廢“可”留“亻”,再以“羊”換上去成“佯”。這是申明亦減亦增。 “六親”猜“四書”二句“一家仁”、“仁者人也”。 六親即父母、兄弟、妻子,是一家之人。前句“一家仁”的“仁”故作疑字,由后句“仁者人也”糾正。這是申明校正誤字。 “六月炎天”猜中藥二“茯苓、省頭草”。 后詞叫去前詞的草字頭,以“伏令”切合“六月炎天”之意。這是申明除去不入扣的一部分字素。 “兩個銅番錢”猜《詩韻》目二“十三元,十一真”。 后詞為前詞婉轉解說:有二元是假的,正切合“兩個銅番錢”之意。這是用反面申明方法來解題。申明的方法很多,不能詳述。三種集句方式中,以申明法最能出謎趣。 集句法與集字法的組底方法沒有什么不同,兩者的區別在于:集字只能組織新的謎底,無法發揮改造謎底的功能,而集句卻能起到改造謎底的作用。集字的謎底,可以組合三個以上的同目單字;而集句的謎底,最好限在三個以下的同目詞句。
二、擬制謎面法門 這一部分專談擬制謎面的法門。從中可以了解這方面的各種謎法在不同謎底的基礎上如何遣詞組句,以及它們在字詞的形、音、義變異中各自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17、【增加法】 增損法是常見常用的謎法。其作用是根據成謎的需要,對謎面中的核心詞“肥則減之,瘦則益之”,使其切合謎底。增法和損法可以單用,也可以并用。 如:“丟出去,拾回來”(“丟”出了“去”,再加進“十”)猜“千”字,就是把增法和損法結合起來制謎的。不論用單一的增法成謎,或用損法成謎,習慣上都叫“增損”。其實兩法的性能全不相同,因而成謎方法也區別很大。本節先談增法。 增,即加的意思。此法可達到“增衍附益”的效果。如: 長安一片月(猜字一)脹 謎文是摘取唐李白《送楊山人歸嵩山》詩中的一句作面。“長”和“月”為核心詞,“安”導示“長”對“月”字的關聯,二者合起來便成“脹”字。 再如:“一日千里人躍進”(猜“香”)中的“躍進”,“直上重霄九”(猜“夫”) 中的“上”,都是和“留”字一樣起導示作用的動詞。它們是增法的常用詞。 增法中的這類詞,在析字謎中應用極廣泛。但它不像損法中的動詞那樣積極主動地直接影響核心詞的變化,只能充當關合聯系核心詞的“關聯詞”。 作為練習,試以“千騎北上”猜一字。(底見下節文末)
18、【損減法】 損法謎,主要是在謎面中巧妙安排消減詞,讓它主動影響核心詞的變化。 如:乘人不備(猜字一)乖 謎面中的“乘”,可看作由“乖”、“人”兩個字組成,二者都充當此面的核心詞。“不備”原作“沒有預備”解,這里別解作“不具備”,便教全句別義為:乘字的“人”不具備。乘字的“人”被“不備”叫去后,則馀“乖”,成了底字。 此謎用的是實形損減法,與下面兩例有所不同。 一語道破(猜字一)吾 滅頂之災(猜字一)火 上列兩謎,一是將“語”旁的“讠(言)”與“道”同義相替,由“破”叫去“讠(言)”而余“吾”;一是將“災”上的寶蓋頭,用方位詞“頂”字借代,由“滅”字將其叫去,馀下“火”。 這兩例都不同于前例之用實形損減,被損減的部分都有別的字替代,故而稱為“暗損法”。前例則稱“明損法”。三例中的“不備”、“破”、“滅”,是損法中負責示意的消減詞,是損法的功能和特征的表現。 試以“回廊四面東無欄”猜一字。 (增加法練習題謎底:乖)
19、【合形法】 凡將構成底字的各個部件、字素,巧妙自然地平鋪組合為面句的擬合法門,叫“合形法”。它是增加法的另一種形式。 如:一千零一夜(猜字一)殲 阿拉伯著名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可理解為“千一夕”。這正好是把“殲”字的三個部件平鋪正擺在面上。把它們加合起來,恰成底字。 由此例可見,合形法可以不帶關聯詞成分。為了造句需要,也可適當選用起連接作用的字,如“有”、“和”、“與”、“并”、“同”、“齊”、“跟”等作關聯詞。 如:齊人有一妻一妾(猜字一)倷 面句出自《孟子·離婁下》。舊稱妻為大,妾為小。謎面可按:人(亻)、一、妻(大)、一、妾(?。┙M合成“倷”字。其中的“齊”、“有”作關聯詞。 合形法是將并列的核心詞加合成謎。它與增加法的區別在于:前者所帶連接核心詞的詞,多為連詞;后者所帶加合核心詞的詞,一般都是動詞。 試以“中間有一負心人”為面,再猜一字。 (損減法練習題謎底:叵)
20、【合字法】 將題面上的兩個字合并作一字去扣謎底的,叫“合字法”。 如:己酉(猜《禮記》一句)合以為二姓之好 “己酉”乃六十甲子名之一。作為題面,其意圖在于將此二字合并成“配”字猜底。謎底中的“合”字提示“己酉”二字合成“配”;“以為二姓之好”是對“配”的字義解釋?!对娊?middot;衛風》:“男女相配,得禮以備”,即說此義。 工人(猜成語)天作之合 題面上的“工人”二字合并便是“天”字。謎底“天/作之合”,是從字形上解說“工人”成“天”的構合。如果標“卷簾格”,讀成“合之作/天”,反擊題面,則更加順暢。 十一口(猜《尚書》一句)乃并是吉 “十一口”三字可并寫成“吉”字,謎底闡釋得很清楚。此例在《增廣讔格釋例》中,作“鴛鴦交頸格”猜。 試以“十二月”為面,猜一組織名。 (合形法練習題謎底:懶)
21、【半形法】 舊謎有“半作半息”(猜“怎”)、“半土半洋”(猜“汁”)、“半推半就”(猜“掠”)等謎,稱一半兒體。后來出現了一則: 半放紅梅(猜一字)繁 此謎仍用“半”字提示,從放字上單取一半“攵”,從紅字上取一半“糸”,從梅字上取一半“每”,合三字的三個部件構成“繁”字。文采和謎象都勝過前幾例。后來,“一半兒體”改叫“半形法”。“半”字入句行詞更注意變化。如: 半作蝌蚪半作篆(猜一字)蠡 此謎確立“蝌”“蚪”“篆”三字為核心詞,兩個“半”字相間示意,取三字中的各一半,以扣底“蠡”字。 此謎擬句構詞雖比前述謎例有所改觀,但“半”字取舍的部分還不明確,運法不夠嚴謹,帶有不小的隨意性。制成的謎也難成上品。雖然如此,半形法在謎壇還是用之不厭。 今以清詩“分半紡絲分半讀”一句作面,試猜一字。 (合字法練習題謎底:共青團)
22、【示形法】 示形謎法以方位詞的運用作顯著特征。方位詞在謎中作為示意詞,指示核心詞所要取舍的部位。茲舉一則示形法的代表作: 上頭去下頭,下頭去上頭。兩頭去中間,中間去兩頭。(猜一字)至 此謎中的“去”字一變慣作動詞的角色,在謎中擔任了核心詞,一任“上頭”、“下頭”、“中間”三個方位詞,圍繞著它來反復說解謎底“至”字的結構。試看:“去”的上頭“土”是謎底“至”字的下頭,“去”的下“一/厶”是“至”的上頭,“去”的兩頭顛倒位置合作“厶/十”恰正是“至”字中間的“厶/十”,而“去”字中間的“一”,又是“至”字的上下兩頭。經過反復以字比字,最終才顯露出個中藏機。 示形法用方位詞作提示,比之半形法取舍字的部件要準確、實在得多。因此,人們喜觀采用這種謎法。 今以“愁緒無端在心頭”為謎面,請試猜一字。 (半形法練習題謎底:訪)
23、【同形法】 個個參加運動會(猜一字)云 這則謎創制于五十年代中期。它以“運動會”三字為核心詞,由“個個參加”提示三字中各巧含一個同形的“云”字。由此可見,同形法是從排比的字中巧組同形的部件成謎的。 舊時有一謎: 唐虞有,堯舜無;商周有,湯武無;古文有,今文無(猜一字)口 謎文雖說遠古的朝代和帝王,謎中卻沒有涉及古老王朝的意思。它只是借用“唐”、“虞”、“商”、“周”、“古”五字,夾擬“堯”、“舜”、“湯”、“武”、“今”從中虛為周旋,有“有”指點前五字同形者“口”,是后五字所“無”者。 此類謎舊時稱“玉片格”。今日看此作,似感閑字太多。“個個參加運動會”(猜“云”)謎,當是由此類謎拔擢演進,可謂成功之作。 茲將部分同形法謎作臚列于下,一并參考。 提倡晚婚,個個贊同(猜一字)日 加勁勞動,個個一樣(猜一字)力 黨號召,個個響應(猜一字)口 夤夜夢多都相同(猜一字)夕 “沐李榮桃處處春”,猜一字。這條謎留作試猜。 (示形法練習題謎底:午)
24、【離合法】 東漢孔融,字文舉,曾作離合體《郡姓名字詩》四言二十二句。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解此詩隱“魯國孔融文舉”六字。詩的開頭四句為:“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時)進止,出寺弛張。”首句的“漁”,由次句“潛”叫去“水(氵)”,馀“魚”;第三句的“時”,由末句“出”叫去“寺”,馀“日”。(“潛”和“出”是消減詞。)而后“魚”、“日”合成“魯”字。這便是離合體的析字化的體式。 此式在南北朝曾風行一時。及至民初,謎界作為一種形式又提倡起來。建國后,也有謎人仿制,并稍變法度,承先離后合次序,廢去句中閑文衍字,稱之為“離合法”。 如: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猜一字)伯 “百分比”、“千分率”的“分”,這里取其別義,使全謎解作:“千”分去了“一”,馀“亻”;“百”分去了“一”,馀“白”。經此先離(損減),然后合“亻”和“白”,便成“伯”字。 又如:去掉上邊,只剩下邊(猜一字)公 前句“去”掉了上邊的“土”,馀“厶”;后句“只”剩下邊的“八”,是對其上邊的“口”暗損。再合“厶”和“八”成“公”。這也屬離合法。 從前例可見,離合法的特征是先離后合的雙句式。按理而論,其式應屬謎體,其法當歸損減。它的句式應是兩句,字數不必強求對等劃一。只要兩句中具雙損,先離而后合字扣底的,便算離合法。今再舉一例,以供試猜: 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猜字一) (同形法練習題謎底:楞)
25、【指事法】 指事本是六書造字之法,作為造謎之法,就不能像造“上下”二字那樣,簡單地立“一”作個標示,而要通過文字表達它所指的是什么。用方位詞作提示,是指事法的基本手段。拆字謎中的示形法、析字謎和會意謎中的反面、對面、旁面、兩面等扣合謎法,都含指事法因素。如果單就指事謎而論,《評注燈虎辨類》中有一則“一”字謎,頗符指事要旨。特轉述于下,為本法作例。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止宜在下(猜一字)一題面四句,各有所指。先指“上”字的“一”不在上邊,實在下邊;再指“下”字的“一”也不在下邊,而在上邊。兩句是反說。第三句中“不可”二字上邊的“一”和末句中“止宜”二字下邊的“一”,都是正說。此謎由四句的末字“上”和“下”提示“一”字所處的方位,指事就明白了。又如: 上邊只見一半,下邊只見一半左邊只見一半,右邊只見一半(猜一字)貺 此謎四句把“只見”作為謎底“貺”字的替身,由“上”、“下”、“左”、“右”四個方位詞,提示“貺”字的每一邊都是“只”和“見”的一半。 今以“喜上眉梢”為面,請猜一字。 (離合法練習題謎底:作)
26、【移位法】 “杲”字由上“日”下“木”兩個部件構成。如果把“日”字稍移下些,便成“果”字;再下移到中央,便是“東(東)”字;落到底,則又變為“杳”字。一個“日”字在“木”上三移位置三換形,字義也因此互異,由此可見漢字變化之奇。這種移位變化也恰是謎法的一種技巧。凡利用這種技巧,將漢字的部件、字素進行上、下、左、右、內、外移動,另成一字的成謎方法,叫“移位法”。如: 下上其音(猜一字)昱 謎面是《詩經·邶風》中的一句。“音”是核心詞,上“立”下“日”,與謎底的“昱”的部件對等同形,而方位相反。“下上”提示“音”的部件由下提上,遂成“昱”字。 另有“后半部續前半部”猜“陪”是從右向左移位,“日落而宴”猜“晏”是從外向內移位,“暈頭轉向”猜“暉”是從上向旁移位。這移位變化的各種形態,都有舉步生姿之趣。 移位法以方位詞來調整字形,成謎比較準確明朗,為許多謎人樂于采用。但也不是唯一的辦法。如向格名巧嵌謎文中來調整字形,象“卷簾大將”猜“(將上大下)(獎)”字,就頗具情趣。 這里有個“上一環扣下一環”的謎面,請猜一字。 (指事法練習題謎底:聲)
27、【偏側法】 偏側,即傾斜的意思。凡謎底中的某兩種部件或字素,能偏側配搭構成新字,并以此為基礎來擬制謎面的,叫“偏側法”。如: 偏安一隅召歸師(猜字一)嬪 謎底“嬪”字本是由“女”和“賓”兩個部件構成。此謎擬面時,強將“賓”上的寶蓋頭斜按在“女”上,配搭成“安”字,作為核心詞。然后,提示將其“一隅”(即“宀”),沿偏斜方向,“召歸”“師”(會意為“兵”)處。謎底“嬪”字由此推出。 酒傾浮大白(猜字一)猷 謎面句上交代“酒傾”,預示“酒”的字形應偏側寫。“浮”提示“酒”的三點浮蓋在“酉”和“大”字上,從而構成“猷”字。 偏側法要求謎面上的正字,與謎底上的偏字具有同等形,以互作對應(這種對應字,不能有一方用會意來代替),并且借助增法相助成謎。此法,比之單純的移位法稍為復雜一點。 這里用“偏安計設斷橋頭”為謎面,試猜一字。 (移位法練習題謎底:坯)
28、【互易法】 互易法一般適合用在由兩個部件構成的漢字上。凡兩個部件彼此借讓字素的,便叫“互易”。如: 云橫塵斷隔重重(猜字一)祛 四個字素。如“示”借讓出“小”,“去”借讓出“厶”,經雙方互易后,成了“云”和“塵”二字。據此,謎面便假定“云”、“塵”二字作“祛”的替身。由“橫”、“斷”示意“云塵”成“二”、“厶”、“小”、“土”四個字素,與謎底中“二”、“小”、“土”、“厶”四個字素對應。“隔重重”是提示“云塵”在“祛”字中被橫斷阻隔的狀態。 恍見于吉之形散而復聚(猜字一)珂 此謎典出《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故事說孫策殺了瑯琊宮道士于吉后,時見于吉影現眼前,拔劍擲之,忽然不見,俄又現于鏡中,此謎不從典事上擬制,只是把“于吉”二字析作“丁”、“一”、“士”、“口”四個字素。“聚”提示“于吉”二字的字素相互借讓后合成“珂”。“恍”彌補“珂”字左下角由“士”成“土”的誤差。 互易法是字的部件間互相借讓字素的讓多補少的方法,也是調整字的部件,重新分配字形的一種形式。五十年代后期,見過“大小參差”猜“燈”字后,三十多年來應用此法成謎的已很鮮見。是因為構成漢字的部件雙方,互讓字素后能再成字成詞的畢竟不多,結果此法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此法若用在二字的謎底上,則成“易幟格”。如“赤日炎炎如火燒”猜電影片名“苦果”。兩字互易部件后成“苗枯”,切題。 (偏側法練習題謎底:讀)
29、【借讓法】 詩圣詩仙姓名連(猜字一)楮 此謎底的“楮”字,由“木”和“者”兩個部件組成。“者”上的“土”與前面的“木”并合成“杜”字,承受謎面“詩圣(杜甫)”的“姓”。另馀一“白”字,乃“詩仙(李白)”的“名”。“連”,點明“丿”是連筆,是從“者”字的“耂”處借讓給下面的“日”字,使之成“白”。 又如:“一舟靠岸一舟航”猜“激”字,是把底字中間的“[敫-攵]”分成二截,借“白”給左邊“氵”成“泊”,讓“方”給右邊“攵”成“放”。這樣,謎面的“靠岸”可會意“(舟)泊”,“航”可會意“(舟)放”,進而與底字扣合。 借讓法是調整字的部件、重新分配字素的一個樣式。它利用人們對漢字組合的習慣認識,故意變幻字的結構,很能產生迷象,因而成了制字謎的常用法門。 借讓法看似與偏側法類同,其實也有區別。借讓是把字的部件中的字素在相鄰間借讓;偏側是對字的部件作變形的安排,雖也含有借讓因素,但在分解字形方面使用示意詞則有不同。
30、【雙借法】 雙借法是對一種字素由兩個方面各借用一次,以“采求闕文,補綴漏逸”。茲舉一則舊謎為例: 左看是淮陰侯之名,右看是武鄉侯之姓(猜一字)儲 “儲”字左邊是“信”,指淮陰侯韓信的名;右邊是“諸”,指武鄉侯諸葛亮的姓。中間的字素“言”字,被前面的“亻”和后面的“者”兩次借用。 好水好山看不足(猜字一)凼 謎面是宋代岳飛《翠微亭》七絕的一句。本是說秀麗美好的水和山沒有看夠。謎面上的“水”和“山”是“凼”字的替身。從謎意上解釋,“凼”若看作全整的“水”字,“山”字則不足;若看作全整的“山”字,“水”又不足。此謎是由“凼”中的“亅”重復補償“[水-亅]”和“凵”,才成“水”、“山”二字的。 上列字謎中的字素,都是先后兩次被借用。這正是區別于移位、借讓、互易三法的地方。 另有“羊左相交共一心”謎,請猜一字。
31、【嵌空法】 嵌空法也是增法的一種。它是在擬面時,先假設底字的中間字素被騰空,然后巧加補嵌,還原成謎。如: 女真侵宋分南北(猜字一)案 此謎先假設“案”字中間的“女”字被騰空,成為“宋”字,并以“宋”作為說謎對象。謎面用“女(真)”侵入后,“宋”才分南北為理由,把“宋”補成“案”字。“真”加強語氣,意謂并非虛假做作。 芳心寄六橋(猜字一)蒡 “蒡”本由上“艸”下“旁”兩部分構成,謎文卻故意把“蒡”字中心的“[旁-方]”騰空出去,假送其中。這便巧嵌成“蒡”字。另如,“迂進一口”猜“適”,“從近處入手”猜“逝”,都是從“迂”和“近”的中空處,加進一“口”或插入一“手(扌)”來成謎的。 嵌空法用的是假設先舍后取的手法,使的是設阱待獵的手段,有獻璧還璧,楚弓楚得之妙,較之平鋪直敘的增法更具魅力。 今附“勿從銅錢眼里鉆”謎,請試猜一字。 (雙借法練習題謎底:差)
32、【居螺法】 凡一個詞句中含有某種字素,形同寄居蟹之匿居空螺殼內者,將此詞句作為謎面或謎底來成謎,叫做“居螺法”。例如: 俄爾(猜《外面的世界》歌詞二)你擁有我,我擁有你 “俄爾”,頃刻之意。謎不從義扣,取形扣。“俄爾”相列,“我”字恰像寄居在“你”字中。謎底說“你(字)擁有我(字),我(字)擁有你(字)”,正切題面之形。這一例是謎面“居螺”。 唯有人間粲花論(猜《聊齋志異》篇目)李伯言 這一則是謎底“居螺”。五代后周王仁裕著《開元天寶遺事》中稱:“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譽,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題面“粲花論”,以義扣切底“李白言”。謎是以“李白言”為螺,而另含一“人”如寄居蟹,這由題面“唯有人間”四字點明。 此類謎的底和面之“螺”已有物居,與“面為底圓”、“底為面圓”兩法以空“螺”待居不同。 試以“就中元晦一門生”謎,猜謎人名一。 (嵌空法練習題謎底:囫)
33、【包納法】 包納法是先將謎底字的中部字素,有意識地確立在謎文句首,作為被包納的對象,再對底字的上下或左右字素,間以方位詞組合成文。如: 中外服裝(猜字一)衷 “中”居謎文首位,以實形作為包納對象;“服”會意“衣”字,是由謎底“衷”字上部、下部的字素合成得來;“外”是方位詞,指“中”之外由“衣”裝著。 意外得生(猜字一)湉 “意”扣“心(忄)”,“生”扣“活”,都是會意入扣;“外”道明謎底“湉”中“忄”以外的字素——“氵”和“舌”合而得“活”(生)。 兩例都是把底字的中間字素定在謎面句首,一從上下包納,一從左右包納,成謎俱得巧趣。 包納法和嵌空法析字形式相似,其成謎方法卻不相同。如:“再由外進來”和“再次進內”二謎,謎底同是“遘”字。前者是被動地讓外包的包納法,后者則是主動向內進的嵌空法。 今試以“兩行雁字排云低”為面,請猜一字。 (居螺法練習題謎底:朱家熹)
34、【補形法】 將謎底字用形似的字作替身來說謎,對二者相差的字素,由謎面申明來補足。這種擬面的方法,叫“補形法”。試舉一例說明: 一定建設好中國(猜字一)幗 謎底“幗”字,由謎面“中國”二字作為形似替身,但缺一筆。為補足此一筆,加上“一定”。 如:有個小數點,加減乘除全(猜一字)墳 “墳”拆成“十一乂亠”四個字素,比擬作數學上的加減乘除符號。其中“亠”(除)還缺一點,便由“有個小數點”(摹形)申明補足。 補形法是增法的又一種形式,但彼此又不盡相同。如增法的“長留一片月”猜“脹”謎,可以直取面句中“長”、“月”兩個核心詞組成謎底“脹”字,而補形法的核心詞只作謎底的替身字,由于“相形見絀”,還得靠“借品調補”來完成。補形法的核心詞(假設的替身字),其筆形應多于底字,這是補形法的特征。 又如“瞧上一眼,搭上一言,原是相識”猜“枳”字,是用兩次補形,也頗有趣。 今有“不置可否”謎,請試猜一字。 (包納法練習題謎底:似)
35、【倒臥法】 曾聞有一笑話,一個學生平時散懶成習,無心攻讀。一天,先生見他的書本橫放在課桌上,便指著“目”字問他是什么字。這學生回答“四”字。先生端正課本后再指“目”字問時,學生驚奇地說:“方才它躺著,站起來就認不得它了。”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在謎中確實還有像這樣“認字”的謎法。曾見一則“目”猜“置”字謎,(解為:四字的直寫),就是一例。謎法上稱此為“倒臥法”。 三十而立(猜字一)豐 謎底“豐”字臥倒便成“卅(sà)”字。謎面中的“三十”,與“卅”同義。“而立”提示“卅”站起來看,這樣自然就成了“豐”字。又如: 推翻三座山(猜字一)帚 “帚”字截作“彐、T、(山倒過來)”三個字素后,恰成了推倒的三座“山”。 此法是利用某些漢字能倒轉、傾側另成一字的條件,模仿摹形法擬字的方法。由“倒”、“臥”、“翻”、“側”、“顛”、“橫”等示意詞調遣、擺布底字。成謎都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感,及至底面比照,才悟得“橫看成嶺側成峰”。 今戲擬“刃鋒收藏”謎,請猜一字。 (補形法練習題謎底:呵)
36、【重合法】 重合,即重新組合的意思。重合法對謎底字的解說,也是用替身字,但是將此字與彼字的字素作兩形比照,并且不廢字素、不添筆畫地將它們作無定向的組合。 如:離合器(猜字一)畎 “器”是“畎”的替身代形字。“離”、“合”是示意詞:離指“畎”左的“田”分為四個“口”;“合”指“畎”右的“犬”合四個口成“器”。全謎配置恰切,調度適宜。 重新構思(猜字一)怙 “思”與“怙”二字結構形體互異,但是拆開來各自成為“心(忄)、十、口”三個相同的字素。“重新構”提示“思”字,重新安排字素,結果構成“怙”字。“思”翻新作“怙”,歷落參差,一筆不漏。 重合法如兒童玩“積木”,長材短料不添不減,按圖裝搭卻能組成各異的形體。此法吸取偏側、破體兩法之長,并得借讓、互易、雙借等法之巧,與移位法貌似形異,差別只在“無定向”上。 今擬“果斷把田作等分”一謎,請試猜一字。 (倒臥法練習題謎底:習)
37、【反映法】 相傳革命先烈彭湃,小時候很喜歡猜謎。有一次學校里聯歡,辦了一個猜謎會。其中有一條謎箋寫著“川伸反復看”猜一個字。同學們消磨了許多時間沒有猜中,便去問彭湃。彭湃端詳謎文后猜出是“海”字。同學們仍不知其奧妙所在。彭湃便取下謎箋,把謎箋翻過來,用手遮住“反復看”三字,讓大家細看。紙背上顯現出直寫的“川伸”二字聯在一起 這條謎是從謎箋背面的字上看出與另一個字相似的字來。這種成謎方法,叫“反映法”。另一則舊謎“鏡中人”猜“入”字,是將“人”字放在鏡前一照,鏡中顯現出來的便是“入”字。“鏡中”與前謎的“反復看”是“人”和“川伸”的提示語。 由于能夠從謎箋的背面顯現出與本字不同的字的漢字,畢竟很少,所以,眾多謎人不愿費心在這方面為漢字檢索,也不愿去強求此類謎材。時間久了,此法也就成了鮮為人知的冷僻法門。 這里有一則“反把傘遮人”謎,請試猜一字。 (重合法練習題謎底:噪) 按:六書中的“轉注”,后人的見解分歧很大。有主形、部首、變聲、互訓等說。主形說專以字的形體立說。元代戴侗《六書故》和周伯琦《六書正訛》都以側山為“*”、反人為“匕”、反正為“乏”,這都是以字的形體左回右轉、反正倒側為說。謎文中的偏側、倒臥、反映三法,便據此論成法。
38、【破體法】 破體法在謎面上立一字為對象,將其從形體上劈破成與底字整體或部分結構相似的兩個字。如把“田”劈破成“日、日”,“豐”劈破成“非”等。這種謎法根據成謎需要,不受漢字結構的約束,可以故意截斷、離析某個字素,因此常有出人意料之舉。如: 禾苗破土生(猜字一)乘 謎面中的“土”作為破體對象,由“破”字示意,將“土”字從其中央垂直處劈破為二,形似“北”字。“禾苗生”參意進去后,便成“乘”字。又如: 我頭可斷軀可裂(猜字一)找 “我”是破體對象。“頭可斷”喻起筆(丿)應斷去,“軀可裂”指其當中一畫斷裂開。這就成了“找”字。 破體法所破的字,雖然已是“地畫鴻溝”,但與謎底兩相照映,仍應“楚漢接壤”,其形狀要依稀可辨。 破體法不能單獨運法成謎,只能配合其他謎法在局部行使技巧,起到助謎生動活潑的作用。上述兩則謎,前者用嵌空法成謎,后者用損法成謎。又如重合法中的“離合合器”(猜畎)一謎,僅是取破體技法處置“田”字成四口。至于“用二分法看是非”(猜豐)謎,因其所破的字藏在謎底,則屬析字說謎,不是在謎面上用破體法成謎。因此,甄辨謎法應當分清以何法為主,這點不可忽視。 戲以“與人剖白”為謎,請猜一字。 (反映法練習題謎底:糴)
39、【象形法】 象形法是將字的某個部件、字素的形狀想象成生活中物體的形狀,據以敷演成謎。六書以象形造字,此謎法將字比物,二者是反向的比擬。 謎中常見的比擬有:“丿”、“乚”比月,“丶”比星,“冖”比橋,“辶”比舟,“厶”比山,“人”、“入”比燕,“口”比格子,“彡”比柳絲,“阝”比旗又象耳,“人”、“一”比雁陣,“干”比蜻蜓,“亦”比蝴蝶,“灬”比馬蹄,“蟲”比風帆,“豐”比遠樹,等等,都已約定俗成。詩詞中的以字比物,像《全唐詩話》有“亞(亞)字欄桿丁字簾”,《宋室詩詞》有“蛙翻白出闊,蚓死紫之長”等,這些比擬也適用于謎中。這樣以字比物,屬相似關系,是析字謎中的借喻法。 一彎斜月映三星(猜字一)心 新月初掛遠山角(猜字一)么 雁陣三行亂北斗(猜字一)痰 上三例的“一彎斜月”(乚)、“三星”(三個點)、“新月”(丿)、“遠山角”(厶)、“雁陣三行”(廠仌)、“北斗”(七星:七個點),分別對謎底“心”、“么”、“痰”三字作形象的描繪。“映”、“掛”、“亂”三字則是關聯詞,助謎組句成文。 象形法要求擬面如詩,觀底若畫,說字象物必須形神生動。否則,謎味便會大打折扣。 今有一則“燕子雙棲借一椽”謎猜一字,請試射之。 (破體法練習題謎底:臾)
40、【摹形法】 摹形法是將這一漢字的部分字素與那一漢字形似的字素互作借代的謎法。用來借代的字應是約定俗成、日常慣說的。如“王王”叫挑王,“攵”叫反文,“辶”叫走之,“竹”叫個個等。這類字形相似的字,形式上屬相合關系,是析字謎中的隱喻法。 《蘭亭集序》(猜字一)玫 《蘭亭集序》是晉代王羲之作,此謎應扣“王文”。謎底“玫”字的兩部分“王”(玉)和“攵”(《篇海類編》同攴,小篆同文)均非“王”、“文”正字,故作摹形例。摹形法在謎中一般都只對字的局部模仿。 二十載后重相會(猜字一)董 “董”字分上“艸”下“重”。謎面上的“二十”讀“二”時稍頓,則可被解為“兩個十”。“兩個十”便是對草字頭的摹形說法。于是謎面被解為:草字頭與裝載在后面的“重”字相會合。謎底“董”便應聲而出。 摹形法不是正法,在謎中僅起補充作用。 有“失之交臂”謎,試猜一字。 (象形法練習題謎底:叢)
41、【更形法】 摹形不足,更形補救。因為摹形法所選用作謎材的字,一般都已約定俗成,摹形成謎后也會被人認可。但是,如果對“隹”與“佳”、“夭”與“天”、“匕”與“七”等作摹形法入謎,則會遭人譏議。有了更形法,便能對摹形法的欠缺處加以彌補。如: 疑是玉人來(猜字一)銇 謎面擷取《西廂記·鬧簡》中崔鶯鶯給張君瑞詩簡的詩句。“玉人來”與謎底“銇”字三個字素“[金-人]、人、耒”訛似。用“疑是”加以說明,其缺陷便有了交代。 又如“翠翳幽篁別有天”猜“笑”字。除前四字會意扣“竹”外,“天”扣“夭”是訛似。謎面用“別有”點明“夭”與“天”有別,便可避免異議。 今重引摹形法中的“《蘭亭集序》(猜‘玫’)”謎為例。如果謎面改為“得意忘形逢西伯”,便是更形法了。周文王封西伯,這里用“西伯”扣“玫”。“玫”析開成“王攵”,與“王文”形似,故以“得意忘形”指明二者存在差異。由此可知,摹形是直筆,更形是曲筆,兩者有所區別。 今有“仿佛水連天”謎,試猜一字。 (摹形法練習題謎底:迭)
42、【象字法】 凡因底字與某字形似,擬制謎面時便以某字作為底字的替身來說謎的,叫“象字法”?;蚍Q“以字狀字”。請看一則舊例: 依稀冀域認未清(猜縣名)翼城 謎底“翼城”,是山西臨汾地區一個縣名。謎面“冀域”(意謂冀州地界),形似“翼城”,謎中借以作替身。前用“依稀”抱襯,猶言仿佛相似;后有“認未清”補述,申明認不準的意思。這就促使猜謎者由“冀域”去尋找形似而實不相同的謎底——翼城。 誤認此官似狠狼(猜《聊齋志異》篇目)宦娘 “宦”與“官”、“娘”與“狠、狼“字形相似。謎面用“誤認”和“似”,作為對“官、狠、狼”三字辨認不定的提示語,以便讓人從中細察,進而識別出“宦娘”真底來。 象字法中題面的替身詞(字),只要求與謎底字摹形相似,并不用它的本義入扣。此法是將有關的字在底面互作比擬,“摹形法“是將有關字的部件或字素在底面上互作比照。故兩法的運用,是在字的整體上和局部上有所區分。至于“亥豕格”以義扣合,更與此法不同。另有“曰”猜毛澤東詞《水調歌頭·游泳》一句“今日得寬馀”,是以底說面,言明“曰”字形體比“日”字寬闊。此例則是反象字法。 請以“張睢陽銜鼠輩為亂”,試猜一字。 (更形法練習題謎底:忝)
43、【圈讀法】 圈讀是舊時為區別四聲讀法,用朱筆畫半圈在字的四角作標志?!稘h字評林·凡例》:“一字有數呼者,則準聲韻,半圈于四周,以別之。”圈讀用在謎上稱異讀。過去用異讀法成謎,凡去圈讀的要標明“解鈴格”,加圈讀的則標“系鈴格”。如果題面語中已含有作提示的詞,就不必再標謎格。如: 落紅成陣(猜字一)陳 人說:“‘五經’無陣字”,前人曾以此句猜“四書”人名“陳代”,謂“陳”借代作“陣”。“陳”作“陣”,要加圈讀,題面“落紅”就是加朱筆圈讀的提示。“落紅成‘陣’(字)”,其原字實為“陳”字。 《增廣讔格釋例》有一則“紅影格”謎,謎面“重欄一角紅”猜“四書”一句“推惡惡(惡惡)之心”。釋作:推去兩個“惡”字的“心”,成為兩個“亞(亞)”字,因“亞”字形似欄桿,故說“重欄”;“一角紅”指其中一“惡”字原是加紅圈讀。此謎在過去的謎話中屢見介紹,但若仔細推敲,既然其底的兩個“惡”字,已作損減字形,就不再存在不同讀法。故“一角紅”的提示,實是虛設。 異讀包括字的聲調變讀(如“行”讀xíng和舊讀xìng)和異讀(“行”又讀háng)。凡謎的底或面上有字異讀,可以由人去辨讀,均毋須標格提示。如: 單于夜遁逃(猜《左傳》一句)其亡無日 題面取自唐代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單本讀chán,這里異讀dān后,題面即變作“單單在夜間逃去”,故能扣“其亡(逃)無(沒在)日(間)”。 異讀法只能作為輔助其他謎法的成謎手段,其效果卻有魚目混珠、珷玞亂玉之妙,若能巧于融合,人多不易覺察。 (象字法練習題謎底:邋)
44、【諧聲法】 諧聲法是謎面有字摹擬謎底字的同音假借。所借的字沒有約定,但求此音能訓彼音。 《評注燈虎辨類·諧聲》載有“彼此姻緣恰并頭”猜“韻(韻)”字謎,是借“姻緣”二字摹擬韻字左右“音”和“員”的讀音來扣合的。此謎發先人未發,誠為后學楷模之作。 聲聲鼓樂起西東(猜字一)胡 “鼓樂”托借“胡”字左右的“古、月”,由“聲聲”提示音諧,并以“西東”說明“胡”字中“古”和“月”的方位。 但聽左右盡歌聲(猜字一)戩 謎底“戩”字由左“晉”右“戈”構成。謎面用“但聽”關聯“盡歌”的讀聲,此二字與“晉戈”同音。 以上兩例中“鼓樂”、“盡歌”都是摹擬“古月”和“晉戈”的同音假借,彼此并無約定,只求底面讀音相同。另如“同學之聲”猜“窨”、“研究聲韻”猜“諳”謎,均用此法。 諧聲法在字謎中,因被結構簡單的漢字所限,未能更好的發揮作用,今以陷于困境,幾乎絕跡,誠為可惜! 今特戲擬“音樂堪聽意會難”一謎,請試猜一字。
45、【象聲法】 凡將謎底字的讀音,別諧作某種動物的發聲,進而敷演成謎的,叫“象聲法”。例如一則舊謎: 雞聲頻喚誤蠅聲(猜《聊齋志異》篇目)祝翁 唐代施肩吾有“遣卻白雞呼喌喌”句。“喌喌”為呼雞聲。按《正字通》:“喌,俗用祝。”故謎底“祝”字扣面句“雞聲”。“翁”音同“嗡”,《集韻》解“嗡”為蟲聲。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詞:“有幾個蒼蠅碰壁。嗡嗡叫”。謎中“翁”用“誤”點明諧讀用“嗡”,用來象征蠅聲。此謎即以“祝翁”象雞聲和蠅聲擬制題面。 又如:誤是驚鴉叫兩聲(猜電影目一)丫丫 謎底“丫”讀yā,音似烏鴉叫聲而稍有差異,故以“誤”提示。“兩”指兩個“丫”字。另有一則音義雙關的謎例,制法也很別致: 愛哭的孩子吃奶多(猜《對花》歌詞一句)得兒喂呀,得兒喂呀,喂得兒喂尚喂 此例以文義解也切題。以音諧解則很像小孩哭聲。 象聲法也是以音改造謎底的方法。它要求摹擬聲音相像逼真,謎面須有某種發聲物作提示,如前例中的雞、蠅、鴉、孩子等。 象聲法是諧聲法的一種,兩者的區別只在諧物發聲與諧字讀音上。 今以“羊叫”猜詞牌名一,請試射之。 (諧聲法練習題謎底:胭)
46、【反切法】 反切,又稱反音、反紐、切韻、切腳語,是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字的音?!秹粝P談用以為法,并在謎底或謎面上附加一提示的字,如“反”、“切”、“紐”。這些字都應根據成謎的需要擇用。試看一例: 事職(猜字一)飯 謎面上的事(shì),切聲母sh,下字“職”(zhí)取韻母í,二者合拼讀shí,恰與謎底“飯”字左旁的“食”拼音相同。底字右邊的“反”是提示切音的示意詞。此例屬底反切。 切分音(猜字一)斐 謎底“斐”的上部是“非(fēi)”,聲母為“f”;下部是“文(wén)”,韻母為“én”,將這兩個聲母韻母切讀成“汾”(fén)。謎面“切分音”是音樂術語,“切”提示“分(fēn)”字切音。它讀來與“汾”字聲調稍有差異,以近似扣合。此例屬面反切。 前例附加的示意反切的字(“反”)在謎底,應標“反切格”;后例附加的提示反切的字(“切”)在謎面,可以免標格名。 請以“心(xīn)決(jué)”猜一字。 (象聲法練習題謎底:聲聲慢)
47、【會意法】 會意法是在底句別義的基礎上,循著文意、遵照題旨成謎的方法。此類謎重在意上扣合,猜起來耐人尋味,成謎數量比較多,是一種熱門的謎法。 宜在兩峽統一之日,共舉一觴(猜體育獎項)容國團杯 題面是一句祝愿大陸臺灣統一的祝詞。謎底別義作“待祖國團圓時共飲一杯”。“兩峽統一”和“國團”適成緊扣。因題旨符合人心,讀來倍感親切。 崔顥題詩在上頭(猜電影演員)李默然 唐代詩人崔顥曾在黃鶴樓提詩,李白見后贊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謎即引此句為面,并依此事扣“李默然”。“李”踏實李白,“默然”作不出聲解,切合李白不另題詩稱道黃鶴樓景色的事實。 “以底說面”是會意謎的特征。這類謎須得“渾成天然,表里有綰合字意之妙。”(韓振軒語)。 會意謎的扣合方式多種多樣。大致可分: 以詞意扣合的有:別解、雙關、古通、借代、通義、姓同、正解等法; 以句意扣合的有:攏意、大籠、運典、參意、白描、換算、倒吊等法; 以借句扣合的有:挾前、歇后、漏紗、漏字等法; 此外,為體現扣底確切,巧妙布題的有:加注、清面、刪句、斷句、標點等法。 以上共計二十四法,另行分篇介紹。
48、【攏意法】 攏意是謎底與謎面上的詞意相扣,“僅見大意,不必綰合,以耐人尋味者為妙。”(《增廣讔格釋例》)故用此法行謎,雖然僅見大意,猶能比較正確地詮釋謎中含義。這類謎以不是一語就能道破,猜后又有一定的謎趣,才算稱心。如: 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猜字一)斃 謎面取自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意謂:人固然都有一死,而死的價值有不同。謎底“斃”分讀作“比死”,是從大意上對謎面所作的總括解釋。又如: 說盡心中無限事(猜字一)皖 把無限的心事盡情說出來,自然是“白(說)完”。這也是僅從題面含義說出大致意思來。 攏意法是會意法的一種形式。兩法乍看似無大異,實際上也有明顯的區別。一是攏合大意說合,意盡即止;一是專指其事,務求字義踏實。 今試以“還我河山”,猜射一字。 (反切法練習題謎底:竊)
49、【大籠法】 大籠是大概念的博大寬裕,足以包覆小概念的意思。大籠又稱大攏,此謎法是謎底詞種概念籠括謎面詞屬概念的扣合,也是會意謎中以底說面的形式。一般情況下,謎底詞的概念應大于謎面詞的概念。如果詞的概念大小在底、面錯位倒置,便會犯“倒吊”的毛病。謎界都遵此準則成謎。 曹娥投江(猜字一)汝 “曹娥”和“江”都是小概念,“女”和“水(氵)”屬大概念,以大的包含小的入扣。“投”作關聯詞。 交通萬國,團結友誼(猜字一)輟 此謎用四種汽車牌名集成面句,謎底“輟”字可拆成“車、雙、雙”三個字素。“雙雙”合成四數,提示四種車名是被“車”包含的小概念。 單獨使用大籠法的謎底詞,以廣義詮釋狹義的謎面詞,既泛且滯,理雖可通,意卻不逮。故制謎時常把此法與他法結合使用,以助謎面成文。這里有一則與他法搓合成謎的謎例,可供試猜: “環山四面栽桃李”猜一字。 (攏意法練習題謎底:詩)
50、【參意法】 凡用參意法成謎,其特征是“有其實,無其事”。即一方面成謎確有史實為依據,另一方面謎文所敘述的細節卻未必真有其事?!对鰪V讔格釋例·參意格》說,此類謎“依附典實,參以匠意,虛實各半,似確有來歷者”。其中并附一例: 上官婉兒與沈佺期論宋詩(猜“四書”一句)吾以子為異之問 唐代上官婉兒,受武則天寵愛,常讓她與名儒賦詩。婉兒曾評論宋之問的詩勝沈佺期一籌,這是確有的史實。但她與沈佺期一起評論宋之問的詩,卻未見史載。題面上說的“與沈佺期論宋詩”,便是另參的虛意。正因有此虛意,才能切扣“吾以子(指沈佺期)為異(有不同于)之問”。此謎既依附史實,又關合虛情,一時大意確不易覺察。又如: 三批二十四架次,炸毀美在夏威夷海軍基地(猜補品一)888珍珠粉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瓦胡島的珍珠港海軍基地時,第一批出動183架飛機,一小時后又有日機參戰,擊毀擊傷許多美軍戰艦、飛機及基地設施。謎題所反映的珍珠港事件屬實,但謎面上說的“三批二十四架次”,是為扣合謎底“888”而虛設。參意謎雖非正宗的運典謎,但因其確有史實為依據,“參以匠意”時,如能把握住“似確有來歷者”這個尺度,便不會成“偶合體”,不會成“事實全誣,杜撰而成”的謎。如“呂布欲為董卓發喪”猜《尚書》一句“奉先思孝”,則是自作不典,無事造事,實為以惡謔為旨趣的江湖謎。這不能與參意謎同日而語。 今以“漢高祖廢劉盈”猜成語一句,請試射之。 (大籠法練習題謎底:榃)
51、【雙關法】 謎的雙關由謎的“回互其辭”特性所決定,與修辭學的“雙關”名同而實異。用此法擬制的謎面,利用一字(詞)關顧著文意和謎意兩個方面(用現成句作謎面,即毋須關顧文意)。其中關顧謎意是主要的,關顧文意也很重要。如: 張生待月在西廂(猜字一)勝 謎面文意是說《西廂記》中張生待月西廂,期望與鶯鶯幽會的事。文意交代已很清楚。謎意則將“月”和“生”作核心詞,由其他詞抱襯關合謎底。試看:“張”作張望解,抱襯“生”字;“待月”的文意是等待在月下,謎意將“待”轉讀平聲,作“逗留月字”解;“在西廂”本是約會地點,這里卻作了安排“月”字在“生”字左邊的方位詞。此謎的兩個核心詞雖都顯露,而五個抱襯詞回互其間,能使文意關應得宜,謎意涉及無虛。這就叫雙關得住。 雙關法如同其他謎法參合一起成謎,也必須在雙關文意、謎意下施展技巧,不得間閑字,不能犯底字,不許用對頭典。 今有“公文包不裝半個私字”謎,試猜一字。 (參意法練習題謎底:稱心如意)
52、【別解法】 別解法用于謎底上,是改造底句的法門;用在謎面上,限于引用現成句作題面時,使之橫生別解,進而使全句另成新意。如: 說與旁人渾不解(字一)信 謎面系擷取宋人劉季孫《題屏》七絕詩的一句,原意本說夢里的閑人被梁間的燕子吵醒,縱然聽他呢喃之聲,也不可理解。此謎把“與”(給與)別解作“和”義,“不解”別解作“不分開”。結果核心詞“說(言)”和“人(亻)”按“渾不解”的提示組成底字“信”。又如: 索非亞(猜成語一)交頭接耳 謎面是保加利亞的首都名。按中文譯文,“索非亞”可理解為:索取的并非是第二等的(“亞”,次義)。謎底“交頭接耳”,別義作:交來頭等的才接納。“耳”作語氣詞虛助。字經別解后,題面的文意便另生新的意境,但要求文通理達,讀來無無佶屈聱牙之病。有一則“淵澄取映”謎,猜宋詞人“李清照”。題面是《千字文》中的一句,為扣合謎底,便解為:(李)淵(向)澄(清的冰上)取映。此謎不僅別義費解,而且文意也不通順。 總之,別解法僅在成句中發揮作用。對于擬制的面句,制者自有“雙關”安排,不是別解功能所及。 今有“一切從簡”謎,試猜證件名一。 (雙關法練習題謎底:交)
53、【通假法】 古文中有許多通假字。如《評注燈虎辨類》所說的“以鞠為菊、華為花”便是。這些通假字,在當代文法中使用,其釋義都有一定的規范。但是,燈謎中仍有一些字保持與古義通假的關系。此類通借,便叫“古通”。如: 莫里哀(猜五言唐詩一句)向晚意不適 莫里哀是法國喜劇作家、戲劇活動家。此謎將“莫”通假作“暮”,這樣便同謎底上的“晚”字合義。面句也別義作“暮里悲哀”,可以切扣謎底。又如: 不知其所以然(猜情動名詞)無明火 此謎取成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半截為面。“然”本作“這樣子”解,此處與“燃”通假,可與謎底上的“火”字相扣。“無明”原系佛家語?!洞蟪肆x章》:“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這里別解作“不明白”,照應“不知”。 通假字是以此字通彼字,成謎時是用字義來表達的。如上兩例中的“莫”和“然”,分別是以暮的“晚”義、燃的“火”義來扣合的。通假字安排在底或面上均可,但不能把它在底上面上作兩廂通義照應,如孫扣遜、蜚扣飛、說扣悅、華扣花等。有時也有例外,即一方的字不是以本來的義與另一方的義相遇,可以互扣。如“朝朝不同價”猜《紅樓夢》人名“賈代化”,這個“賈(jiǎ)”自然與“價(jià)”不同,因此完全可以在底面扣合中生效。 茲將常見通假字列舉如下:(略) (別解法練習題謎底:通行信)
54、【借代法】 此事物與彼事物雖不相類,卻又相關的,它們互相借代便是“借代法”。像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詩句,即把杜康(傳說中釀酒的發明者)借代作“酒”。此類謎中的借代詞大都屬名詞,如以丁代男、口代女、云代龍、風代虎等,都已成了謎中慣取常拾之詞。試看下例: 櫻桃玉粒值千金(猜字一)嘍 謎面解作供奉的果品和寶玉計千金價,或形容女子的櫻桃小口排貝齊密如玉一樣可貴,兩解均可成立。謎中是把“櫻桃”代“口”、“玉粒”代“米”、“千金”代“女”,合“口、米、女”成“嘍”字。“值”作“當”義,關聯全句。又如: 高枕石頭眠(猜成藥名一)安寧 題面取自太上隱者《答人》詩句,本說枕石頭而眠。謎中將“石頭”借代為“石頭城”,即今南京,簡稱作“寧”;“高枕眠”攏意“安”,包含恰切。 借代詞與被借代詞是同義的,均可在底上面上對露互扣,不必劃定誰在底誰在面。借代詞一般都是核心詞,如果兼帶別解成分入謎,便不易被人覺察,因此最好(并非一定)把它安排在謎底。 借代法是處置文字的手段,一般都作為其他謎法的輔助。像后例即屬會意謎。又如“雨走征蹄”猜“驀”,雖以“征蹄”借代“馬”,卻屬增損類謎。像前例單用借代法成謎的畢竟少見。
55、【通義法】 謎中的通義,是指此詞的義與彼詞的義相通,如某人的名與他的字、號、職務通義,或某事物的名與它的異名、代稱通義。像周公扣旦、孔子扣丘、詩仙扣李或白、坡翁扣蘇或軾、甲乙扣東或木、子扣鼠,以及省名扣省簡稱等,都是直接表達同一個意思的通義詞。它與借代法只差在相類與不相類上。試看謎例如下: 藏龍臥虎(猜字一)蜃 “龍”與“辰”、“虎”與“蟲”都屬通義直扣;“藏”和“臥”提示關聯“蜃”字的結構。 秦皇意欲并六國(經濟詞語一)政企合一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皇”與“政”是帝號與人名通義,其馀的字融合無間,不掛剩義。 通義詞自身一般不帶別解,它依賴其他詞義的變幻而另生妙趣。如“山東省日照”猜“魚”字。“山東”與“魯”通義,沒有別解因素。由于讓“省”下讀,別解作“節省”,即“魯”字省了“日”照,則成“魚”字。就謎法而論,此謎當歸屬損減法一類。故通義法僅是直釋文義的手段,常作為其他謎法的補充。 為了分清通義法與借代法,請看一例:“欲與天公試比高”猜“勾心斗角”。“天公”本指老天爺,這里經過轉捩,別解作“天公將軍”,才能扣“(張)角”。這就不是通義法,而是用的借代法。二者的區別在于互扣的是相類的詞還是不相類的詞。 茲將幾種通義詞開列于后,以供參考。(略)
56、【歇后法】 凡事物名稱屬偏正詞組的,將此詞組截分為偏、正兩詞,把對中心詞起修飾或補充作用的偏嵌擬在面句中,?來扣謎底中的正詞——中心詞,這就叫“歇后法”。如以“梅花鹿”為例,“梅花”為偏詞,“鹿”為正詞。今引一謎加以說明。 風動灰騰梁(猜字一)巖 謎面語似說風把灰塵吹飛到梁上。其實它是用“風動石”(福建泉州奇景)和“灰騰梁山”(內蒙古東部的陰山山脈)兩個名稱,取“風動”、“灰騰梁”兩個偏詞組成題面句,將正詞一“石”一“山”歇后構成謎底“巖”字。 舊謎有“楚之春申”猜韻目“三江”者,謎文似乎在詳戰國時楚國的春申君,實則指楚(楚江,即岷江)、之(錢塘江)、春申(黃埔江)三條江名。全謎扣合也是用的此法。 歇后法運法十分簡易,底面詮釋平庸枯窘,謎趣全無,所以多數情況下只作其他謎法的補充。 歇后法易與大籠法相混淆。“芙蓉花”一詞,是詞與詞互相說明的復指詞組。若以“芙蓉”扣“花”,是小概念從屬大概念,應歸大籠法。若以“芙蓉”扣“劍”(還可扣糕、江、湖、峰、亭等),那就不是概念的從屬關系,而是用“芙蓉”限制、修飾后面的“劍”。這便是偏正詞組。依此成謎才是歇后法。今舉用歇后和大籠兩法成謎的例子,以供試猜: “富春歸隱白頭翁”,猜一字。
57、【挾前法】 此法都用典籍中的成句謀面。成謎時,又故意將前詞隱藏不露,讓其在底上申明。正因謎底挾帶面上成句的前詞,故叫“挾前法”。試看謎例如下: 不堪回首月明中(猜《孟子》一句)所謂故國者 題面句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感舊》。原句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因為前面的“故國”一詞臥底,所以謎底道明原句缺的前詞是“所謂‘故國’者”。 其禮樂以俟君子(猜《論語》一句)如斯而已乎 題面句出自《論語·先進》。原句是“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謎中將“如”字作臥底。“如斯而已乎”,本是子路聽了孔子說的君子修身之道后的問話,意即“這樣就完了嗎?”現把“斯”作“這個”解,專指挾前詞“如”字,“而已乎”作語氣虛助詞,全句便成了申明題面所藏的前詞“‘如’斯而已乎”。 從上面兩例可知,挾前法只管題面成句前詞的缺少,并由謎底作補述,所引的成句也只作為假借題面的形式。 挾前法的挾前詞即是核心詞,用其他詞作抱襯時,都不必夾用對挾前詞叫進呼出的成分,否則就變成了其他謎法。今仍以“不堪回首月明中”,改扣元代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一句:“懷故國,空陳述”。此處對“故國”含有呼出成分,因而便成了“漏字謎”。(歇后法練習題謎底:鴻)
58、【漏紗法】 漏紗,意謂在紗篩的小孔眼里漏出東西來。謎法是“用古人成句漏出一字以關謎里,亦恰巧為主。”(《增廣讔格釋例·漏紗格》)今行謎即以此為準則。例如: 心比天高身下賤(猜《孟子·梁惠王上》一句)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謎面是《紅樓夢》金陵十二釵副冊“晴雯”判詞中的“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句,漏脫“為”字。底句中“推”作推測解,不作推出去釋。 天何如蒼蒼兮,地何如茫茫兮(猜電影演員二)張連文、于是之 謎面是由《芙蓉女兒誄》的“天何如是之蒼蒼兮,地何如是之茫茫兮”二句中,留“是之”臥底,再以謎底“張連文,于‘是之’”申明。 漏紗、挾前和歇后三法,都是漏脫題面成句中的字作臥底,所不同的是所漏的字在句中有中、前、后之分。此外,三法只道明所漏之字,不使用進補、減免之類的示意詞。茲舉一例“漏紗格”的舊謎以作說明: 嫂匍匐而行(猜《左傳》一句)蛇出于其下 謎面引自《史記·蘇秦列傳》中的“嫂匍匐而蛇行”一句,故意漏了“蛇”字,由底“‘蛇’出于其下”申明。其中“出”字應釋為“發生”在句下,不當解作“離開”句中,若作后一種解釋,“出”即帶“減免”成分,便同“漏字法”混淆起來??梢?,熟悉示意詞的應用,也就容易區分各種謎法了。
59、【姓同法】 《孟子·盡心下》:“姓所同也,名所獨也。”這本是說諱名不諱姓的道理,現代謎家謝會心引用此語規范謎的扣合。他說:“有以名扣姓者,有以姓扣名者,亦有以別號、名稱、生封、死謚互相黏合者……以名扣姓,自然確切;以姓扣名,輒可移置他人。”因此,以姓名制謎應遵守“姓同法”。 姓與名的關系,是一對專有的從屬關系,具有固定性。但是,同姓者有不同名的,同名者有不同姓的,更有同姓名的人不同時代等情況,這是它的不穩定性。因此,它與一般的從屬關系又不甚相同,故別立一法。試看下例: 則天皇帝(猜戰國時封號一)武安君 “則天”是帝號,歸姓入扣“武”。“皇帝”與“君”同義,“安”字起并聯作用。又如: 達開入川(猜字一)泵 此謎詳太平軍將領石達開,因韋楊內訌而西遁四川的史實。“達開”以名扣“石”姓。“川”與“水”同義相扣,由“入”示意并合,終成“泵”字。 名置在謎面,姓放在謎底,是“姓同法”的規則。否則,便犯“倒吊”。但是,也有例外。如:“逢人說項”猜“陳佩斯”、“擊鼓罵曹”猜“凌操”謎中,雖把“項”和“曹”兩姓放在謎面,因它是專指唐人項斯和三國曹操,成了同一關系相扣,故不算倒吊。 姓同法運法簡單明了,但如用于字謎,難免板滯;用在長句謎底上,方能顯示其踏實明事作用。
60、【運典法】 凡將書籍上記載的故事作謎題,與謎底相互關應入扣的,叫“運用典故”,簡稱“運典法”。如直引書籍原文的,叫“據典”;僅撮其故事梗概的,叫“用典”。據典和用典都是運典,一般沒有區分,有時只把據典的謎題加一引號,表示引用原句。試舉例如下: “碧眼兒坐領江東”(猜名詞)自主權 題面句引《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回目。此為運用孫權承孫策遺命,坐鎮東吳掌握江東之典。謎底“權”,指孫權。孫權生得碧眼紫髯,人稱“碧眼兒”。因是直接引用原句,此謎屬“據典”。 雞犬超升(猜《水滸傳》人物)安道全 據《神仙傳·劉安》載,漢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臨去時,馀藥器置在中庭,雞犬啄舐之,盡得升天。此謎用這一神話的大意擬成題面,所以是“用典”謎。底中“安”字別解為劉安其人。 據典和用典,也稱書典和事典。運典謎把史實融合入謎,應是“典為謎用,謎有典證”,讀謎學典兩相佐長。但不能在底面上說同一個典故。如“負荊請罪”猜京劇目“將相和”,因其底面同說戰國時藺相如與廉頗和好的故事,這就犯了對頭典。另外,也不能把書籍上無據的事,虛擬入謎,如“曹操出賣自己的靈魂”猜成語“以售其奸”,這就成了捏造事實的錯典謎。 運典謎應是底面相互關應的,若只謎面舉出典事,謎底不以典解的,則稱“有典化無典謎”。如互易法中的一例:“恍見于吉之形散而復聚”猜“珂”字。謎面雖撮合《三國演義》中的孫策斬于吉后的事,而謎僅利用“于吉”二字的字形互離互合扣底。故此謎不能算運典謎。
61、【白描法】 張起南曾說:“有無典可用,純用白描者,必須底面語意大方,扣合得當,方為能手。”后起謎人根據此語,便把不運典的成謎方法稱為“白描”。“以其清空而不含典實者,亦曰白描”。(《邃漢齋謎話》) “白描”本是中國畫技法之一,謎引以為法名?!对鰪V讔格釋例》釋為“純用淺說”。這類謎應是擬面通俗易懂,不加渲染;用底簡明暢曉,別義顯達;入扣觸類旁通,一拍即合。此法擇底擬面都比較容易,但要從素描淡寫中見輕巧,見奇妙,卻不易做到。白描法下的佳作,確也寥若晨星。今搜撿幾例佳制,介紹如下: 比武招親(猜口語)許勝不許敗 題面通俗易曉。謎底“許”、“勝”與“敗”的詞性各有變化,成了只許配給勝者,不許配給敗者。如此扣合“比武招親”,便從平淡中解出奇妙的趣味來。 中指切脈(猜《水滸傳》渾號)病關索 醫師切脈,都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按在病者的手脈“寸、關、尺”上。謎題單說“中指切脈”,自然是對“?。ㄕ叩模╆P(脈部位上探)索”。這是將通常醫理入謎,純用白描寫來,扣合甚是得當。 看白描謎,應似讀白居易之持,老嫗能解。擬白描謎,題面出語宜求通俗,但應忌粗俗?!堕覉@春燈話》中說:“謎之雅俗巧拙,其關系全在擇面。”“謎之表面不佳者,內容亦不足觀。如西子不潔,人皆掩鼻。”如此數語,足當運用白描法時安之座右。
62、【正解法】 象形法中有擬實形,諧音法中有諧原音,會意會中也有直解字義。凡謎面與謎底有詞相互作直解的,叫“正解法”。正解法是輔助謎法,它不能在謎中單獨行使職能。如: 金和尚(猜《聊齋志異》篇目名)西僧 “金和尚”是《聊齋志異》的篇目。用“金”扣“西”,是天干相屬配五行方位關系,謎中作通義處理,已因慣成律;“和尚”和“僧”乃是正解,完全是在文義上直釋。由此例可見,正解法只能依附在其他謎法中相濟成謎。 正解法若用在字謎上,即被化解直釋成分。如“成吉思汗”猜“玩”。“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領,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元朝建立后,被追尊為元太祖。謎底“玩”字,拆開解作“元王”切題。這里“元王”已非“玩”字原意,已化解了單純正解直釋的直遂之弊。 正解法的謎不易出趣,卻能出巧。如以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題面,猜杜牧詩一句“綠樹鶯鶯語”。“綠樹”大攏“翠柳”,平平帶過;“兩個黃鸝鳴”扣“鶯鶯語”,雖把“鶯鶯”一分為二,卻也離不開正解說合,所以未免缺少謎趣。然而兩句唐詩粘合如此熨貼,豈非難得的巧合么?這就要另眼相看待,才不負作者的一番用心。 總之,正解法以自身對詞義的直釋,時見夾雜在許多謎中,但它與通義的異名不甚相同,故備存一法,以補謎法之漏。
63、【換算法】 換算法是會意謎中的特殊謎法。它依據題面上提出來的數量詞,通過邏輯運算推出謎底中變換后的同等答數。如“斗”猜中藥“百合(異讀gě)”,是以謎底求出謎面的數量;“狡兔三只”猜“究”字,是以謎面推計謎底的總數。兩者相較,以底求面要比以面說底生動。茲舉一則通俗謎為例: 150000丈(猜字)踵 我國市制,150丈等于一里。謎底“踵”拆成“足千里”三字,變換“千里”之數,正求出十五萬丈的足數。又如: 五十四歲(猜宋人名)陸九齡 “陸九”兩數相乘,依據乘法口訣得“五十四”之數。“歲”扣“齡”自明。 從上兩例可見,換算法謎有個顯著的共同點,即將數量(詞)顯露在謎面,而且謎文簡潔明了,不事藻飾,這就很容易被人推算出究竟來,以致顯得枯槁乏味。倘能巧藏數字和加強題面迷惑,也能彌補這個弱點。如: 董(猜毛澤東詞)屈指行程二萬 “董”字巧合“艸千里”。“艸千”合“二萬”數,“里”與“行程”同義。“行程二萬”已把“艸千里”算清楚了,而“屈指”,則反映出“董”字中不易被覺察的數字需要細心推算。二字潛入無形,凌空排出,獨得神韻。 另有一種純用算術口氣成面的,如“六一下加四,除八進十二”猜“童”,法是增損,不像換算,則是“算術格”。
64、【句斷法】 有一則笑話,說當初一個吝嗇財主延請一位學究來家教兒讀書。關于待遇問題,學究起草了一份沒有標點的文書。財主接過來一看,只見上寫“無魚肉也可,無雞鴨也可,無白干黃酒也可,唯青菜蘿卜萬萬不可少,不得薪金。”不覺心中大喜,即簽字畫押,并訂定一年期限。于是每日在吃飯時供給青菜蘿卜之類菜蔬。三日后,學究拿文書與財主論理。他說自己寫得明白:“無魚,肉也可;無雞,鴨也可;無白干,黃酒也可;唯青菜蘿卜萬萬不可;少不得薪金。”結果,財主自認晦氣,只得厚待學究一年。 這個笑話中的斷讀法,也正是謎中慣用的法門,叫做“句斷法”。即《評注燈虎辨類》中的“題面頓讀”。試看下例: 何用別尋方外去(猜諺語)久病老醫官 題面擷取唐代韓翃《題游仙觀》詩中的一句,原意是不必另去尋找神仙的所在。這里在“方”處斷讀,并別解作配藥的方子,謎底便成了對題面的解答句。謎文因而把不用去求仙的詩意,化為不用外出去尋方子的謎意。 現代謎家謝會心對“題面頓讀”能使句義變化,曾作了生動的比喻。他說,藥材經過炮制去其偏性,能使成精品;原絲經過濡染變其素質,能光澤色相。事物的這種道理,與制謎的技法也是相通的。所以,對于這一法門,不可不知,不可不學。
65、【加注法】 《增廣讔格釋例·綴珠格》:“旁綴別注,關切謎意。”此即現今的“謎面加注”。請先看一例: 連翹(二分去心炮制全)(猜字一)遶 括號內的字即為別注語。“二分去心”是指從“連翹”十字分別去掉中心的“車”、“羽”兩個字素,“炮制全”提示“辶”、“堯”合成“遶”字。此謎如果抹掉括號,使別注語緊接“連翹”后讀,便成了一則增損法的謎例??梢?,此例“旁綴別注”乃是故意的裝飾。且再看一例: 妓(莫照本意商)(猜《西廂記》一句)休猜作路柳墻花 “路柳墻花”借代“妓女”,謎取借代法互扣。“休猜作”由別注“莫照本意商”扣成。此例的加注語恰好補足題面扣底不完的缺陷。 從上兩例比照中可以看出,后一例的別注才是題面的真正組成部分。它作為提示語,很具迷象;作為對題義的補充,又帶有實義扣底。由此可見,與題面同時入底關切謎意,是加注法的特征。 制謎如亂用加注法,則顯得成謎過于繁瑣。如:“褐(此謎出丑)”猜《儒林外史》人名“牛布衣”(可去加注,改標“落帽格”),“重排陣容添新人(此謎無新意)”猜電影目“車隊”(可去加注,改“重排陣容添一人”),“皇帝的新裝(此謎無新意)”猜“襲”字(此謎的“新”字不可改,可去注改目,猜《三字經》“王莽篡”)。凡此之類,把加注法作為“衍銷法”,是多么不可靠!
66、【倒吊法】 1957年出版的《打燈謎》(余真著),初次提出“倒葫蘆”一詞。原指把“別解”詞錯置在謎面,并舉“不老實”猜“長生果”為倒葫蘆謎例。 “倒葫蘆”或稱“倒吊”、“倒吊葫蘆”。據余真先生說,此詞是借博戲“馬吊”中的術語而名。如今之所謂“倒吊”,已撇開它原來“別解錯置”的含義,專指兩詞的從屬關系在底面上的錯換,即把概念大的詞安在謎面,概念小的詞置在謎底。這樣,便犯了倒吊之病。雖則倒吊被視為成謎大忌,但也有被人認可的謎,這就成了“倒吊法”。試看謎例: 固體氣體液體(猜飲料)冰汽水 “冰”屬固體物質,“汽”專指水蒸氣,屬氣體物質,“水”屬液體物質。這就非常明白,謎面中固體、氣體、液體所包含的并非只有冰、汽、水,亦即后者應從屬于前者。而按照成謎規則,小概念應在面,大概念應在底。此謎恰恰錯置,應當說是違反了成謎法則。 法雖相悖,但以理論之,此謎還是成立的。因為謎面所顯示的三個大概念,并列組句,又無其他詞混擾,這就給人提出了類比條件,讓猜者在一定的射域范圍內,從類比中推出“冰汽水”來,并很得巧趣。如果將此謎的底面置換示猜,便沒有一絲兒謎味。所以不能單從詞的概念大小來確定謎的形式,而應從謎的扣合關系上來考慮謎的結構。 倒吊法一般都使用于并列句中,是以詞的類比、推理為依據的謎法。從字(詞)的音、形、義上很難考察它的具體運法形式,只有從大小概念之間才能認識它的法規所在。
67、【清面法】 題面上有字沒有踏實謎底文義,這個衍字又能用注銷詞叫出的,叫“清面法”,即“注銷法”(法在底用的稱“抵銷”),也叫“題面叫出法”。 《兩般秋雨庵隨筆·燈謎》載有:“賦得‘偃武修文’(得閑字)”謎。此題面仿封建時代科舉制度的考試試貼。本以“賦得‘偃武修文’”為題,“得閑字”是規定押“閑”韻。謎中卻把“得閑字”別解作:“得”是閑字,申明不必入扣。馀文將“賦”字偃匿“武”,剩“貝”;再修一“文”成謎底“敗”字。此謎雖屬增損離合,而“得閑字”三字卻正為題面清除了衍字,成了注銷法應用最早的謎例。下面再看注銷法在成句和擬句中的用法: 鳳凰臺上鳳凰游(猜數學名詞)相似三角形 題面是取自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詩句。前“鳳凰”二字由后“鳳凰游”明作注銷,題面馀“臺上”,指“厶”,而其形狀恰恰“相似三角形”。此謎從成句中得自然注銷衍字之巧。 “梅香,泡茶。”“曉得,去泡哉!”(猜《千家詩》一句)春到人間草木知 前句的“泡”字,被后句“去泡哉”叫出后,題面馀“梅香”,會意“春到”;“茶”拆析成“人間草木”,“曉得”以義扣“知”。此謎在擬制謎面上得巧嵌注銷字之妙。 《增廣讔格釋例》中有一“撥云見日格”,故意在題面上回互其辭,多次使用注銷詞,才露真正扣底的題面文義。如: 此說萬萬不可,彼說萬萬不可。究竟無彼無此,亦無說不可(猜《聊齋志異》篇目)四十千 謎面前兩句的“此說”、“彼說”和“不可”,均被后兩句注銷一盡,馀四個“萬”字,恰成了“四(個)十千”之數。此制誠如格名所言,猶若撥開云翳現紅日,足見制者匠心。清面法主要是注銷衍字,清理題面,自身并無直接影響謎底的扣合。
68、【刪句法】 凡引用較長的文句作謎面,又嫌其混擾主題,不得不刪繁就簡,這叫“刪句法”。 有一則舊謎,以《孟子》開篇的“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作謎材,制者因感其用語太長,于是改作“‘王曰:叟’三句”為題,猜《千家詩》一句“知汝遠來應有意”。由此也避免了底面中“遠、來、有”三字相犯。這是刪句法的用法之一。 《增廣讔格釋例·孝先腹笥格》有一例,題面是“浮云紅葉之間”,猜底《論語》兩章:“子曰:加我數年……皆雅言也”。“子曰:加我數年”的前一章末句二字是“(于我如)浮云”,“皆雅言也”的下一章首句首字是“葉(公問孔子于子路)”。葉舊讀shè,故用“紅”示意圈讀作yè。“之間”二字提示“浮云”和“葉”之間的二章文句。此例先刪去原文二章,再巧妙敷設題面,重又提出猜射原已刪去的二章亞。這是刪句法的用法之二。 刪句法所刪的是句,而不是注銷字和詞,因此與注銷法不同。刪句法的技法是剪裁文章章句,使之能組句成謎面。雖然前例中有“(‘王曰:叟’)三句”,后例中有“(浮云紅葉)之間”的附加詞,也都是對猜者而言的提示語,而題面的文義并不與謎底直接扣合。其剪裁粗而不細,運法簡而不巧,一般謎人都不喜用此法擬制題面。
69、【標點法】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里用來表示停頓、語調以及語詞的性質和作用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辭?!罚┲茻糁i也使用標點符號。由于謎面多用一個單句,由于有些謎句含義雙關,如照文意應用標點,反而會影響謎意,因此許多謎用不上標點符號,能用得上的只有一部分。 開始注意在謎中使用標點符號,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事,當時謎界曾對引號的用法提出了幾種不同的設想。雖有一番爭議,終究異調不同吹,難成定論。歷經近十年的實踐,對標點符號的使用,基本上已有了統一的認識和規范。 首先,把國家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作為謎文中標點使用的準則。使用時,要體現謎文句子的鮮明性、準確性,充分發揮它助句入扣的功能。具體使用方法是: 用于引用成句做謎面時,其文意必須入扣底義。如“開到荼蘼花事了”猜“畢春芳”,系引宋人王淇《春暮游小園》詩句。此句說荼蘼開后,一春的花事已終,扣底“畢春芳”,正解題義,面句可用引號。“《孟德新書》”也以本義入扣“操作”,所以面句也可以用書名號。凡非以本義入扣的,均不使用標點符號。 用于分句時,或以兩種謎法成謎,必須分開說明者。如“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猜泊人“林沖”。前句用拆字,后句用會意,句間可用逗號。如用詩詞一首為題面,其標點類同此種用法。 凡謎文句尾,按習慣都不加標點。并列的詞一般不加頓號,只須在詞與詞之間稍留空間即可。冒號、省略號、間隔號視謎例情況或省或加。 從前述各點看,標點符號是輔助謎文的標識,但并非完全以自身的用法職能介入謎意。因此,正確掌握標點符號在謎中的用法,是保證謎文不受干擾,謎法不讓刮亂的條件。
70、【綜合法】 凡在一謎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謎法成謎的,統稱“綜合法”。如: 槍林彈雨壓輕舟(猜字)懋 這則謎以“槍”會意“矛”,以“林”與“林”同形相扣,以“彈雨”象形扣心上三個“、”,以“輕舟”象形扣“乚”,“壓”示意關聯句子。此謎用了會意、同形、象形三法,將“矛、林、[三個、]、乚”四個字素組合為“懋”字。這是綜合三法成謎的例子。 為了說例方便,以下都引字謎為例,并在謎后簡單點明其綜合運法情況。 節約一點,過好日子(絢)[損減、增加] 多少心血得一言(謐)[借讓、增加] 空山棲止獨斯人(齒)[損減、合形] 人人樹立四化志(德)[更形、嵌空] 挖掉苦根翻了身(卉)[損減、倒臥] 梧桐半落清霜后(霖)[三次損減] 環山四面好耕耘(田)[重合、提義] 南北山頭多墓田(窟)[合形、會意] 丹心一直圖為國(匡)[二次增加] 推心置腹結同心(佶)[三次示形] 如今女排翻了身(含)[損減、移位] 奪過鞭子揍敵人(做)[離合、增加] 殺頭猶似風吹帽(爻)[示形、損減] 山田重疊摟云端(畫)[重合、增加] 山里鄉鄉變了樣(幽)[合形、疑似] 風雨空中雁陣斜(佩)[損減、象形] 柳眼半舒卿見否(相)[半形、損減] 板橋曙色添牛跡(星)[象形、合形、會意] 六橋如畫艷陽里(冥)[合形、象形、會意]
三、底面扣合法門 如果說改造謎底法門是使謎出趣味,擬制謎面法門能使謎出迷味,那么,底面如能扣合得巧妙,就能使謎滲出韻味來。謎的扣合有正反順逆、上下啟承、乘除消補、推因求果、注音釋義等法。其法全從底面扣合間見其互為擊動,迂回繞轉,生化變幻之妙。 造底法門和擬面法門是指置底面句上的具體技法。而扣合法門則從底面扣合的整體上觀察它的相互交融關系。因此,了解底面扣合法門,便可領略燈謎結體的大概。
71、【正面會意】 凡在別義基礎上謎底對謎面作析解的,叫“正面會意”。此類謎,表里關映渾成天然,莊重明達,所以張起南稱用此法成謎,“為最正大,亦最普遍”。 正面會意法,雖都以正面解謎,但因會意角度和取義內容不同,也有不同的解法。如以“《孟德新書》”為謎面,猜唐代詩人“曹著”,或猜生產名詞“操作”,兩者的猜射范圍雖然變換,但仍從《孟德新書》的性質上猜,同是“曹(操)著(作)”。另有一例就不同: ①兒童相見不相識(猜宋詞人)賀方回 ②兒童相見不相識(猜《聊齋志異》篇目二)小二、顧生 上兩謎取自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同一詩句作謎面。謎①從詩人的感慨處取謎意,說賀知章多年在外做官,直至辭官后還鄉,以致兒童見了他也不認識;謎②只在本句取謎意,別解作兩個兒童相見各不相識。兩謎雖都用正面會意,但因取意不同,解謎也就不同了。 請看以下幾則從不同角度取意成謎的謎例: 千乘之國(猜明末人)侯方域[釋義] 曹操(猜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通義] 解衣衣我(猜春秋人)韓穿[據典] 相見恨晚(猜京劇目)遇太后[述事] 諸葛一生(猜戰國人)慎到[個性] 反哺(猜《紅樓夢》人名)烏進孝[特性] 閻羅宴(猜《聊齋志異》篇目)鬼作筵[性質]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猜憑證)出門單[狀況]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猜古生物)恐龍[狀態] 滕王高閣臨江渚(猜成語)近水樓臺[境況] 舉手摘星辰(猜機械名)輕便抓斗[動作] 安眠藥的功效(猜常言)解決困難[功效] 天梯(猜數學名詞)無限級數[程度] 設阱(猜成語)等而下之[作用]
72、【反面申明】 《評注燈虎辨類》:“天下事理,往往正言之不堪動聽。何如反言之,轉能顯豁。”故謎有將正面的事從反面作說明的,叫“反面申明”。這類謎的底面上要求起碼有一對同義(近義)詞和一對反義詞互作比照,并有一個否定詞在謎面或在謎底上起“否定”一方的作用。如: 不登大雅之堂(猜禮貌用語)光臨寒舍 “登”與“臨”、“堂”與“舍”是近義詞,在底面上互相比照;“大雅”與“寒”是反義詞相對;“不”是否定詞,否定了“登大雅之堂”,則自然“光(單只)臨寒舍”了。此例是將否定詞露在題面,容易被人窺測謎的運法。另有一些謎則把否定詞放在底上。如: 讀新書,讀好書(猜成語)不念舊惡 “念”別解作念書的念后,與“讀”同義,二字在底面上互作比照;“新”與“舊”、“好”與“惡”各成反義詞相列;“不”是否定詞,放在謎底。“念舊(書)惡(壞書)”便委婉地回解了謎面。 同義(近義詞)相應,反義詞相列,否定詞相斥,是反面申明謎的特征。三者缺一不可,否則不屬此法。
73、【對面寫照】 用一對非同義、非反義,卻是相屬類的詞,分別在謎底和謎面上互為因果,互作對應,以充分體現它寫此意而言彼情,此法謂之“對面寫照”。如: 今日俸錢過十萬(猜成語一)先天不足 謎底“先天”別解為前些日子,與謎面上的“今日”作相屬類的詞,在底面上互為并列,互為對應。題面仍用唐代元稹《遣悲懷》詩的原意:今日有很多的錢。由謎底“先天不足”反襯出“往日的錢不足”,這便更顯出“今日錢之‘過’”。 此曲只應天上有(猜五言唐詩一句)斯人不可聞 “斯人不可聞”全在對面反襯,這就更突出“只應”(在天上才有)二字。
74、【旁面提義】 謎底不從正面回解題面句義,而從旁面說明它的意思的,叫“旁面提義”。此法要求有一對相屬類的詞,分別在謎底和謎面上互作相承關系,并用以表達全謎文義。如: 金(猜成語)行將就木 《白虎通·五行》:“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金下是木,聯接相承;以“行”提示“金”和“木”同屬五行。因而,謎底從旁面說明“金”屬五行,將靠近的是“木”。此例的謎底由下而承上。 夏后氏(猜江西縣名)上高 上古的禹,國號夏,也稱夏后氏。這里將“夏后氏”別義作夏姓以后的姓氏。按《百家姓》的第三十九句“高夏蔡田”,“高”在“夏”上。故謎面以夏后之姓氏作提問,謎底的回解,便從旁面答以“上(之姓氏是)高”。此則謎底是由上啟下。 “旁面提義”是相屬類事物間的聯系、相承,“對面寫照”是相屬類的事物作對面寫照,故兩法有所不同。
75、【兩面夾擊】 謎面安排兩個相屬類的詞,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夾擊謎底中相屬類的詞。這類謎必須有三個相屬類的詞并列在底面上,另有一對反義詞作“周旋中規,折旋中矩,直如常山蛇首尾相應之勢。”(《評注燈虎辨類·兩面夾擊》)例如: 瞻前顧后(猜成語)中無定見 “前”、“后”與“中”三詞相屬類,分別在謎面和謎底中作比照;“瞻、顧”與“無定見”是反義詞,互為對應。此謎的題面只肯定“瞻前”和“顧后”,夾擊謎底時,則說“中無定見”。 左右皆曰不可(猜詞匯一)中肯 題面句出《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此謎中“左”、“右”、“中”三詞相屬類,在底面作比照;以“不可”與“肯”作反義對應。此謎用左邊和右邊的都說“不可”,來夾擊中間“肯”。 下上其音(猜杜甫詩一句)中間作者寂不聞 “下上其音”句出《詩經·邶風》。“下”、“上”與“中間”三詞相屬類并列,以下音和上音夾擊中間“寂不聞”。 “兩面夾擊”比之“反面申明”多了一個相屬類詞,少了一個否定詞。同相屬類的詞,一般都用方位詞擔任,這樣才能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76、【承上啟下】 承上、啟下的謎,謎面都取材于詩、文中的句子,扣底時凡能擊動原詩、文上句文意的,叫“承上法”;凡是擊動原詩、文下句文意的,叫“啟下法”。如: 家祭毋忘告乃翁(猜報名一)寧夏日報 題面句出自宋代陸游《示兒》詩,是說家祭時別忘記告訴你死去的爸爸。告訴什么呢?便是詩的上句“王師北定中原日”。此句文意化作謎底“寧夏日報”(即寧靖華夏那一天報給),恰巧“承上”切題。 慶父不死(猜電影演員二)魯非、全靜 春秋魯國慶父為患,魯人欲誅之。仲孫曾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題面只說“慶父不死”,便自然襯托、擊動下句“魯難未已”(魯國時刻不得安寧),故文意化為“魯非、全靜”,恰能“啟下”切題。 用承上、啟下法成謎,都能專實題旨,扣合緊密,很難在題旨上更移原意。過去謎人認為,它是在特定的詩、文內揀句,撮其文意要旨,構成特殊的結合體。因而,傳統上也稱它為“章旨法”。
77、【推果求因】 依據謎面所述的事實,作為一種結果提出來,由謎底分析它的緣何關系,或說明它的原因,此種謎法叫“推果求因”。如: 花的變化(猜草藥名)省頭草 此謎用美術書名作面,經別義后作“花”字變成“化”字解。此即告訴大家發生情況之后的結果。謎底是對“花”變成“化”的成因進行分析,從“花”與“化”的形體上作比較,從類似聯想中推出“花”字省去了頭上“草(艸)”的關系來。所以其因便是“省頭草”。這是說明因果的例子。承上、啟下、章旨等謎法,也含說明因果關系。 姓張的,姓李的(猜口語)老三老四 名與姓是特殊的從屬關系,一般都把名放在謎面,姓放在謎底。如果位置顛倒,便很難從面上的姓去推斷出謎底的名來。此謎題面并列兩個姓氏,扣底“老三”和“老四”,是憑借著習慣稱呼“張三李四”,故意把姓與名顛倒安置在底面上。猜此謎,須把“張”和“李”作為相接近的事物聯想,才能推出謎底來。這是推論因果的謎例。如倒吊法、字字雙、乘除演數、逆轉順扣、歸納扣合等謎,都含推論因果關系。 當年若賂毛延壽(猜電影片名)王中王 題面句取自現代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的《詠史三首》中。據《西京雜記》,漢元帝使畫工毛延壽等畫后宮美人,以按圖召幸。諸宮人皆賄賂畫工,獨王嬙(昭君)不肯,遂不得幸。事情本是沒有賄賂毛延壽,謎題卻作假定:“當年若賂毛延壽”,則必定“王”(漢元帝)看中“王(嬙)”。此謎是假定因果關系的扣合。 因果關系的謎,大致有上述三類。
78、【分扣切底】 凡謎面句以幾個層次扣底的稱“分扣法”。有的是用一個單句中的詞一一扣底,有的用幾個句分別扣底。用單句中的詞扣底的,多見于北派會意扣字。如“云里轟轟星斗明”,猜晉人“雷煥”。“云里轟轟”指“雷”,“星斗明”會意“煥”(“雷煥”不能組成詞意回解題義)。而常見的分扣謎例,都用幾個分句扣底。如: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猜成語一)風平浪靜 謎面擷取王維《使至塞上》詩的頸聯,以上句截扣底句“風平”,下句扣“浪靜”。 童子六七人,復有友五人。只道三人中有人,誰知道還有二千五百人。(猜古美女名一)李師師 “六七人”加“五人”,共十八子,扣“李”字;《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而“三人中有人”扣“師”;古代軍制以二千五百人為師,故末句也扣“師”。此底分三截入扣。 有用連句分別扣兩個底的。如: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猜字二)房、膚 謎面擷取杜甫《春宿左省》詩兩句,解底時便撇開它的原意,從形意上釋字。上句以“丶”象形“星”,到了“萬戶”二字的中間(二字上下位置移動),才成“房”字;“九霄”會意“天”,“多”指“天”上多出一些而成“夫”,加“月”相傍,便是“膚”。這是分扣同一射目的兩個謎底。倘若謎底能自成對仗的,即是“雙謎”;不成對仗的,則屬分扣。 分扣法如能用得恰當,還可以糾正“斷句”之病。參見“分詠謎”。
79、【提示類對】 根據謎底句的字或詞,擬制與此字或詞相對應的題面,并附加類對詞關聯底面,這種謎法叫“類對法”。如: 與牛僧孺作對(猜《紅樓夢》人名)馬道婆 此例引自《跬園謎刊三種》。牛僧孺,唐大臣,穆宗、文宗時曾為相。他與李宗閔等結為朋黨,同李德裕為首的一派斗爭幾十年。當時與他作對的人很多。題面上“作對”含義雙關,在謎中充當了類對的關聯詞,以提示“牛”與“馬”、“僧”與“道”、“孺”與“婆”并立相對。 東道征聯(猜《聊齋志異》篇目)西僧 “東道”本指款待或宴客的主人,這里則由“征聯”提示它與底句類對。“東”與“西”是方位詞相對,“道”與“僧”是普通名詞相對。 如將類對法的謎底句改作題面,將題面句挪到謎底上去猜,便與“求凰格”謎相同了。因而此法也可稱“反求凰”法。
80、【解答章旨】 解答章旨,即章旨法。此法是把文著詩篇,或把文著詩篇中的一個章句,撮其要語,提出大意,讓人說出其宗旨要義,猶如文章開頭的按語,說的是內容提要。如: 醉翁亭記也(猜詩韻目)二十一箇(個) 《醉翁亭記》是宋代歐陽修寫的散文,“句式上,則駢散結合,又由二十一個‘也’字構成反復詠嘆句式”。謎中拿此篇名設面,并妙用一“也”附后,似乎作語氣助詞,實則提問這文章當中的“也”字。“也”便成了全謎的題旨,由謎底答出是“二十一箇(個)”來。這是選擇一個字求解的例子。又如: 浮云紅葉之間(猜《論語》兩章)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墩撜Z·述而》的“飯疏章”末尾是“浮云”二字,“葉公章”的首字是葉(古地名,舊讀shè,用“紅”提示圈讀yè)。此謎射目說明猜《論語》兩章,便是“浮云”與“(紅)葉”之間的“加我章”和“子所章”的兩段文字。這是由底補述整段章句的例子。 上述兩例比較特殊,一般的章旨法謎,大體如下例: “王曰:叟”三句(猜會計名詞)企業利潤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題面所說的,即此三句。而三句的大意,是梁惠王問孟子有什么利國興盛的道理。謎底“企業利潤”,別義作:梁惠王企望本國事業的利益,正可以申明這個章句的要義。 章旨謎類同問答謎。如“‘舍南舍北’見何詩”,“顧客至上”,謂在(杜詩)《客至》詩句上。這是章旨謎,但也像答問謎。
81、【設問求答】 題面句設問,謎底句承題解答,一問一答有“脫口而出,無求甚解”之意的,叫“問答法”。如 何謂正視(猜成語)義無反顧 “義無反顧”本說在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決不能退縮回顧。這里別解“無反顧”三字,作為不是回過頭看的“義”,這便婉轉的回答了題面“什么叫‘正視’”的問題。 問君能有幾多愁(猜成語)對答如流 題面擷取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詞中的一句,下句是“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謎底“對答”為自然襯句,針對題面所問;“如”貼切“恰似”;只一個“流”字便概括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意境。答題言簡意賅,很得“無求甚解”而讓人遐思不盡的旨趣。 問答謎的題面多具提問口氣,而謎人則千方百計地在遣詞造句時避免提問的跡象。有一則謎,借用數學名詞“三角幾何”作謎面句,猜《水滸傳》人名[折巾格]“阮小七”。它是利用“幾何”二字的詞義別解,設問求解“三角”是多少。謎底則按折巾格法要求,將首字“阮”折去一邊,讀作“元小七”,意謂(“三角”)是一元短小七角。此“幾何”的詞性變用,便不是明顯的提問語,因而更增加了謎味。 問答謎也屬會意謎。因為底面特設問答詞互作呼應,如文章中的問答句,也似詩中的流水對,一扣一擊,謎趣頗為濃郁。 “解答章旨”和“承上啟下”兩法,也有一定的問答成分。
82、【申明通義】 《評注燈虎辨類·底句申明通義》:“于兩項分見之句,當由下句解釋上句,然后關映題面,便覺水乳交融。”此法猶如前人讀書時,對每句的字義進行訓詁,以申明其義,務使人人明白所釋的道理。這類謎的謎材不易索檢,制作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再者謎法久疏,佳例少見,故仍引原例介紹如下: 上天下地(猜“四書”二句)仁在其中矣——仁也者人也 《幼學故事瓊林·天文》:“天地與人,謂之三才。”題面上設“上天”、“下地”,兩廂夾擊謎底前句“仁在其中”。據《說文通訓定聲》:“仁,假借為人。”故后句訓“仁”即“人”,以申明三才乃上天、下地、中為人。 非禮勿聽(猜《論語》二句)必聞其政——政者正也 題面句出《論語·顏淵》,是說不合乎“禮”的聲音,不要去聽它。此“禮”作為“正”解,以扣謎底前句“必聞其政”,因政與正通,故謎底后句訓“政”為“正”。全謎釋作:“非禮(的)勿聽”,則所聽聞的必然是正禮之聲了。 此法的后句專為訓詁前句之字而設。今謎雖然也有古通文字在謎中扣合,但已不再是申明通義的關系。如前兩例完全可以刪去后句,作“古通法”成謎。此法已成陳跡。下面列舉幾則今日代替此法的謎例,以供參考。 政(猜古書句)正字通 注:“政”與“正”通假。 許(猜中藥名)白馬通 注:《本草·馬》:“時珍曰:馬屎曰通。”“言”扣“白”,“午”扣“馬”,以文義相通。 道謎(猜古書名)白虎通義 注:“道謎”是宋時猜謎的一種方式?!栋谆⑼x》為東漢班固等編撰。此以“道”與“白”、“謎”與“虎”通義相扣。
83、【乘除演數】 謎底依題面之數,經過一番換算,得出與其同等數量之值,稱“乘除演數”。如: 五尾(猜詩韻目二)六魚一送 “五尾”是詩韻上聲部韻目名之一,借作五尾魚釋。謎底換算成:六尾魚送去一尾,結果與題面“五尾”數量相等。 此類謎法所取的謎材,大都是數量詞,特別在詩韻中取帶數韻目成謎最多。茲錄若干,以作參照。 一帖失靈(猜詩韻目一)十九效 三失伍(猜詩韻目二)十一隊、八齊 赫(猜詩韻目二)三絳、一送 十五合(猜詩韻目二)七遇、八齊 一再保留意見(猜詩韻目二)六語、三講 一個不當(猜詩韻目二)五物、四質 一個不遂心意(猜詩韻目二)十五合、十四愿 呆頭三(猜詩韻目二)二十一箇、十八巧 兩塊銅番錢(猜詩韻目二)十三元、十一真 六匹(猜詩韻目二)二十一馬、十五刪
84、【歸納混扣】 謎面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詞語組成聯合詞組,謎底句依這些詞語的數目及其共同含義進行歸納說明,這種謎法叫“歸納法”,也稱“混扣法”。如: 鰥寡孤獨(猜憑證)四聯單 《孟子·梁惠王下》有:“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此謎撮其“鰥寡孤獨”四詞列作題面。謎底“四”概括詞數,“單”字歸納此四詞之義。與此謎取法相同的還有“函札信簡”猜契約名及數“一式四份合同書”。 上游、中游、下游(猜無線電名詞)三波段 “三段”概括題面詞語數,“波”歸納說明三詞的義。 題面用并列詞組成聯合詞組,易被精細人看出破綻。有些謎人便注意巧擬謎題,力求彌補行謎的缺陷。如有一謎用兩個電影演員的名字掛面: 陳述白云(猜電器名詞)四聲道 陳述和白云雖是電影演員名,也可理解為四個單獨的詞,并由“四聲”概括,與“道”通義扣合。此謎用了藏詞方法,比前例就顯得乖巧。 這類謎中,也有不用數詞歸納說明題面的,如: 點橫撇捺(猜四字常用詞)總而言之 點、橫、撇、捺四種筆畫構成了“之”字的形體。但謎中沒有舉出這些筆畫的數目,而以“總而言”加以概括。 下面再附錄一些歸納混扣謎例: 期期艾艾(猜《三字經》一句)三百載 大餅油條豆腐漿(部隊用語)早點名 無偏無頗無反無側(猜字)罡 “赤橙黃綠青藍紫”(猜國名)以色列
85、【擊面雙義】 凡“以底說面”的謎,越能說得透徹,謎趣越足,越見巧妙。擊面雙義法是謎底對題面的句義,用兩種不同的意思進行解釋。故用此法成謎,常見佳構。如有一則舊謎: 聞(猜《孟子·盡心下》十句)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 謎底的上句釋“聞(wén)”為聽聞,意謂耳聞為聲;下句釋“聞(舊讀wèn)”為臭(同嗅)聞,鼻聞為嗅的意思。這兩種解釋從人體兩種器官所產生的感覺來反擊“聞”的含義,說得入情合理。今人也有一例:“白”猜《前赤壁賦》二句:“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上句說聽見的是“說白”之聲,下句說看見的是“白色”。其扣合方法與上例相同,成謎各有千秋,一樣討好。又如: 鵲(猜《西廂記》二句)果然是神針法灸,難道是燕侶鶯儔 “鵲”,一作“扁鵲”解。扁鵲姓秦名越人,是戰國時的醫學家,故謎底上句說“果然是神針法灸”。下句“燕侶鶯儔”,是補述“鵲”與“燕、鶯”同為飛禽。兩句各自作不同的釋義,可謂備說周詳,自不空泛。其中尤以“難道是”三字出語空靈。此類謎中的佳作,正如《評注燈虎辨類》說的,其“神妙處,直如雙管齊下”。
86、【雙義扣底】 題面扣謎底,一般的謎都是一次性互釋詞義。雙義扣底法是“以面說底”的一種方式,其題面說底必成兩句,即對謎底中某個字要分別用兩種不同的含義進行解釋。試舉例說明: 或說屬狐,或言類猶(猜陶潛《移居》詩一句)疑義相與析 題面語兩句,似乎在分辨“狐”和“猶”兩種動物的形。實際上借二獸性情來釋“疑”字的義?!钝拧罚?ldquo;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說文通訓定聲》:“猶豫二獸皆多疑。”故謎中以“狐”和“猶”釋“疑”義,并由“相與析”籠括題面“或說”、“或言”兩個句意。 你說你的事,我走我的路(猜交通宣傳語一句)各行其道 謎底上的“道”,本作道路解,此謎題上句釋它為“道白”,下句才按本義釋。因有“道”的不同解釋,底中“行”字也隨著變成“行使”和“行走”兩義。 受得十分義,相酬必力爭(猜數學名詞)互為補角 題面上句的“十分(的)義”,從幣值上與“(一)角”相同;下句據《后漢書·隗囂傳》:“角力,猶力爭也”,把“力爭”釋作“角(斗)”之義。“角”的兩義,因為“受得”和“相酬”提示其互為相補,使謎得以全扣。 雙義扣底法吸取了“分扣切底”和“合詠謎”的某些特點,但不完全相同。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猜成語“各行其是”,形式上似為雙義扣底;從內容上看,題面的兩個“有理”,并沒有以“雙義”去解謎底中的“是”字。所以,此謎形似“分扣切底”,實是一則“合詠謎”。
87、【面為底圓】 凡將謎底句作為某個字或人物、事物來聯想,又感到句中少了某些因素的,再由謎面申明添補來自圓其說的,叫“面為底圓”。如: 更加便利(猜字)俐 如將“俐”作“便利”看,尚缺“更”字。故謎面上申明“更(字)加(入)”,才是“便利”。這是為底字補明圓說的例。又如“不置可否”猜“呵”,“或說多子為好,或說少生為妙”猜“女”,也都是用此法成謎。 有了兒子便是老子(猜食品名)木耳 此謎把一般稱呼“老子”,別解為專指古人李耳。如將謎底“木耳”視作“李耳”,則缺“子”這一字素。故謎面用“有了兒子”申明當補進一“子”,這樣便適成老子李耳了。這是為底假設人物的補明謎例。 以上兩例都是為底補字素圓謎,另舉一補字圓謎的例: 此公后至,乃鹿門隱士也(猜《三國演義》的名)龐德 三國龐德,乃隴西名將,人稱“白馬將軍”。謎面說的是后漢龐德公,荊州劉表屢次請他出山,他卻甘愿與妻子同耕不仕,后隱居湖北襄陽鹿門山,人稱鹿門隱士(唐孟浩然亦隱于此)。而后“鹿門山”便成為詩人詠棲隱的代名詞。謎面前句為謎底提示,后面來“公”字,即是“龐德公”。
88、【底為面圓】 “面為底圓”是謎底缺字由謎面申明補缺的自圓其說謎法。而“底為面圓”,恰正相反:題面上的詞假定作某字、某事物或某人物名聯想時,其中缺少的字或字素,由謎底來補缺圓謎。如: 余(猜財會用語)存入一筆現金 題面“余”字,若假定作“金”字,尚缺“一”這個字素。于是謎底為謎面的“余”圓說:如果存入“一”筆便出現“金”字。這是為假定補明字形的謎例。另如“尹”猜“進口連衣裙”,“吧”猜“加(+)納、古巴”,都是用此法成謎。 至于“一”猜“此日登臨曙色開”,謂此“日”登“一”上成“旦”,再以“曙色開”提示“旦”的義,則類同以下兩例。 八十五(猜電影片名)月到中秋 “八十五”是個數字,這里將它假定作中秋節“八月十五”來聯想,中間還缺個“月”字。謎底申明“‘月’到”才是“八月十五”,即“中秋”。這是為假定事物補明的例子。 太公(猜《水滸傳》人物二)史進、時遷 “太公”是一般稱謂,暫將它假定作“太史公”(漢司馬遷,人稱“太史公”)時,中缺一“史”字。謎底“史進時/遷”,意謂:“史”進入時,便成了“(司馬)遷”。通過謎底補缺、謎面的普通名詞“太公”被變作專有名詞“司馬遷”。 “底為面圓”的扣合方法與“面為底圓”相同,不論底上、面上那一方有假設詞,必須與另一方聯想的字、事物、人物形成通義,以便兩廂呼應。有此基本條件,才能有目的、有對象地申明補義。
89、【反復補底】 凡謎面句從各個側面對謎底反復扣合,補明其義的,叫“反復補底”。用此法成謎,一般多是雙句式,并用增法補字說底。如: 居心不善,有口難言(猜字)亞 “如水益深,如火益熱”(猜字)覃 用心還是記不牢,抬目反而看不見(猜字)亡 也有用多句式,或以形,或以音,或以義說底的。如: 有水可養魚蝦,有土可種莊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馬能走天下。(猜字)也 此謎用題面四句說謎底字“也”。有“水”成“池”字,就可養魚蝦了。“可養魚蝦”是對“池”的作用的提示。以下有“土”成“地”字,有“人”成“他”字,有“馬”成“馳”字,都是以字形增補說字。各句里還分別用“可種莊稼”、“不是你我”、“能走天下”作提義說明。 羊來羊叫聲,狗來狗叫聲?;韲樢惶?,馬來象牛聲。(猜字)口 謎底“口”字,如加“羊”成“咩”字,“咩”是羊叫的聲音;加“狗(犬)”成“吠”,即犬叫聲;加“虎”成“唬”,與“嚇”同義(這句用義釋);加“馬”成“嗎”,“嗎”借作牛叫的象聲詞。這是以音補義的例。另一則是以義說底的例: 小時叮人,長時咬人,大時吃人(猜字)蟲 題面的“小”、“長”、“大”三詞都是形容詞,用來表示“蟲”的形狀。小蟲,指蚊虻類,會叮人;長蟲,指蛇,會咬人;大蟲,指虎,會吃人。 以上三例中多句式的謎,類同民間謎語。
90、【先擒后縱】 凡將謎底或謎面詞假設作某個事物或人物,因感其尚有缺義,便先取詞外文義補足,而后再申明舍去他義,重歸本詞釋義,這種謎法叫“先擒后縱”。如: 伲(猜《史記》一句)折中于夫子 “伲”如假定作“仲尼”(孔丘字仲尼,儒家尊稱孔夫子),則缺一“中”字。因而謎底先求“中”字外援,往“伲”字里補進,使之成“仲尼”,與“(孔)夫子”對應。這是“先擒”。而后以“折”字說明“仲尼”折損“中”字,重歸本題。這是“后縱”。此謎是謎底為面申達虧缺字素(“中”)的謎例。 諸(猜古官名)太子中舍人 “諸”字假定為“儲”(儲君,即太子),缺一立人。因此“諸”加“亻”成“儲”(先擒),才與“太子”通義;“中舍人”由官名別解,指在“儲”中舍去“人(亻)”(后縱),重成“諸”字本形。 上引兩例,均是“以底說面”。另舉“以面說底”的謎例如下: 慰亭去世(猜明代人名)袁凱 此謎先把“袁凱”聯想作近代軍閥袁世凱(缺一“世”字)。題面的“慰亭”是袁世凱的字,與名通義;再別解“去世”,以“去”作消脫詞,申明排除“世”字,重成原來的真底“袁凱”。 “先擒后縱”與“面為底圓”、“底為面圓”兩法的不同處是:一是用消脫解謎,一是添補說謎。其共同處是:都于謎底或謎面用聯想事物或人物入謎,都必須經過通義借代互為扣合。因而,底和面上的通義借代詞,便為此類謎定下的基調。如無這個關系,消脫詞和添補詞便會成為無目的的閑詞。如有一謎,以“興青苗,倡新法,介而推之”猜《三國演義》人名“王甫”。其中“興青苗,倡新法”是王安石(字介甫)做的事,本指事物非指人。
91、【逆轉順扣】 題面詞直扣謎底不順,須經謎底詞轉捩運動,才能使題面詞義有序地順從謎底詞義相釋,這種謎法叫“逆轉順扣”?!对u注燈虎辨類》稱之為“轉捩法”,并說此法:“以謎底字句,讀之如轆轤旋轉,運動自如。”如: 武昌(猜《詩經》二句)顛之倒之文王孫子 題面詞本是湖北地名。上字“武”別解作春秋時孫子的名,下字“昌”別解作周文王姬昌。此順序扣底時與“文王孫子”不一致,故用“顛之倒之”申明二詞轉捩,才得逆轉順扣。 程嬰(猜《論語·微子》一句)使子路反見之 程嬰,春秋晉國人。謎借此名分扣“子路”,次序不順。以“使……反見之”申明轉捩,才使“程”與“路”、“嬰”與“子”順序相扣。 前兩例都是“以底說面”的例子。另舉“以面說底”的謎例如下: 還看今朝(猜國名)日本 題面系擷毛澤東《沁園春·雪》中的末句。“還(hái)”異讀“huán”后,與“看”配搭成齋志異》篇目“小二”,也同此運法。 又如,“談心”猜常用詞“反對意見”(求凰格),“賄賂不收貨幣”猜成語“各有千秋”(卷簾格)之類,也有“逆轉順扣”成分。
92、【前后取形】 前后取形是示形法的特殊謎法。它在謎底或謎面的一方,用兩個方位詞分別對另一方的兩個核心詞(字)的前部與后部字素作提示,即以兩字的兩頭示形。如: 臺灣始終歸一體(猜字)弘 此謎以“臺灣”二字作核心詞立在題面作為取形對象。方位詞“始”與“終”,一指“臺”的上部字素“厶”,一指“灣”的末部字素“弓”。由“歸一體”提示“厶”與“弓”組合成“弘”字。也有不用提示語的,如“前呼后合”猜“呂”,此類謎是題面取形解謎底的謎例。 芯(猜黑、貴地名各一)蘿北 思南 “芯”字上面的“艸”在“蘿”字的北部,下面的“心”在“思”字的南部,恰好互為照應。這是在謎底取形的謎例,它沒有附加組合兩種字素的提示詞。 此法的提示詞,一般都在題面,如果出現在謎底,就會成為“以底說面”謎。如后例的“蘿北 思南”若加“同安”(福建的縣),釋作:“蘿”之北的“艸”與“思”之南的“心”,一“同”“安”排。其語意便有以底解面字(芯)的意思。又如“不去上頭,只去下頭”猜《周禮》一句“謂之王公”。題面“不去”二字的上頭“一”、“土”合成“王”,“只去”的下頭“八”、“厶”合成“公”。因有“謂之”附著提示,也同樣成了以底解面的謎。
93、【定位取形】 此類謎不從義扣。謎底句根據題面所列的詞(字),用方位詞直指要取某字的字素入謎。它有從上取、下取、中取、前取、后取等式。凡所取入謎的字素,必須統一在一個方位上,不取入謎部分便置之不顧。因而此法有“目無全中,游刃有馀”的特點。如: 早晨(猜成語)天天向上 謎底“天天”與“早晨”上部的“日日”同義,由“向上”提示所取的是字的上部。而“早晨”下部的“十辰”便置之不顧。此謎是上取式,舊謂“窗中美人格”。 李存孝(猜《孟子·告子下》二句)三子者不同道 居下位 后唐李存孝,晉王克用義子。因“李存孝”三字之下部各有一“子”,故謎底前句說“三'子'者不同道”(不在一起),后句說三“子”處在字的下方位,即“居下位”。此謎是下取式,舊謂“海底取月格”。 兗冀(猜《孟子·滕文公上》一句)其中為公田 此謎以古代兩個州名為謎面。因“兗”、“冀”中有“公”、“田”二字,所以謎底回解:“其中為公田”。此類謎舊謂“箭中紅心格”。 此法系用增損法成謎,雖說是“去蕪存精”,不免有“攻其一端,不及其馀”之嫌??v然有材成謎巧于入扣,如不標格提示,是很難命中的。
94、【審辨字形】 《評注燈虎辨類》:“魚目混珠,珷玞亂玉,故天下之物往往有形屬類似,因疏忽而致失真。如是辨之不得不審也。”“審辨字形”法門故意利用字的形似寓謎,但又要審辨清楚,申明并校正其“指鹿為馬”之誤。如: 同焉(猜古人名二)司馬相如、司馬錯 “同焉”是同也的意思,這里只借二字與“司馬(馬)”形似來成謎。謎底中先以“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來肯定兩者字形相似,繼而以“司馬錯”(戰國秦將)校正“司馬”非“同焉”之“錯”。 恩準(猜文學名詞)形象思維 此謎不取“恩準”是天子準允的本義,而僅借其同“思維”二字形似入謎。同時,由“形象”申明辨誤。 辨形法的題面詞,只表達一種潛形的存在,并不與謎底發生義扣關系。謎底上除有詞與題面上的詞彼此作比照外,還要有鑒別、矯正、辨誤語意的詞,以便說明成謎關系。審辨字形常用的詞,有“如”、“似”、“若”、“類”、“比”、“形”、“象”、“依稀”、“仿佛”、“莫非是”等。
95、【勘校誤字】 勘誤,本是出版用語?!对u注燈虎辨類》將它作為法門之一,并說:“運法務從題面上字部,或用類似,或稍參差。其措詞先作正誤語氣,然后以底句扣之,確得正誤之證。”如: 奏字誤作春字(猜諺語)有天無日頭 題面語申明本是“奏”字,誤排成“春”字。因“奏”與“春”的上部同形,誤在下面的“天”與“日”字,故謎底以校正口氣說明:當勘誤作有“天”而沒有“日”。 環字誤作珂字(猜成語)不置可否 將“環”字誤排作“珂”字,誤在“不”排成“可”上。謎底校正作“不”置“可”否。 勘誤法的底必須作勘誤語氣,要明確地指出此為正字,彼為誤字。前兩例的謎底說面就比較清楚。有一則謎,“將杭字寫作航字”猜成語“木已成舟”。雖然擬面大同小異,但謎底“木已成舟”只說明“杭”與“航”二字的變換,未有勘誤的意思。此例僅是說明字的某部變換,可作為更形法成謎來看。 勘誤謎的題面句子千篇一律,選用的兩個形近字除了互為比照外,也只取其差誤的一半說謎,其相同的一半僅在虛位上作陪襯,成謎不夠嚴謹。因而,此類謎中很難出佳例。
96、【故意犯底】 《評注燈虎辨類》把“故意犯底”也列為法門之一,并說:“制謎于底面相犯者,猶之有干例禁,見者無不指為瑕疵。”“何竟有故意違犯而破格為者?其法須先審讀底句,然后懸掛題面,擊動侵犯處,由底句一一叫明。靈活顯豁,有如畫龍點睛,破壁飛去。”該書還在此法下,附有一例說明: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猜《孟子·盡心下》二句)二之中,四之下也 題面句擷自《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此謎不在謎的文意上扣合,全在句中六個“之”上立謎。由謎底指出它:二“之”(在句)中,四“之”(在句)下也。謝會心先生評此謎時說:“可謂別具只眼,獨運匠心。運法如斯,直為謎學界開一新紀元。”此謎雖能巧合妙扣,但還須標“露春格”,否則誰敢猜底?我也仿擬一例: 南枝才放兩三花(猜詞牌三)雪梅花、疏影、花犯 題面系宋代葛長庚《早梅》詩的首句,其下句為“雪里吟香弄粉些”。兩句是說“梅花初放而遇雪,雪方見而見花”,本為詩人寫吟香弄粉徘徊其下之情。謎僅依“兩三花”句義扣出“雪、梅花疏影”。因“花”字在底面對露,故在謎底補“花犯”,暗予提示。 此法與謎規抵牾很大,縱有現成句子相互謀合成謎,總為制謎者所避忌。在此備存一例而已。
97、【為面注音】 為面注音是根據“本無其字,依聲托借”原理,將謎面上的字通過“同音假借”,由謎底解注字音。此法雖屬諧聲法的一種,但謎面上不使用提示語來說明此字即底上的某字。只取其音諧,無訓字之義。試看謎例: 54(猜家具名)沙發 “1234567”在音樂上叫唱名。這里謎底的“沙”和“發”,是“54”的同音(或近音)假借,注出其發音。 zhě(猜報刊欄目)讀者之聲 題面的拼音“zhě”,讀成“者”;讀“者”之聲是同音假借,恰切題面之zhě。注音法成謎都比較簡單,底面扣合也直遂平淡。因而有人改用提示方法,婉轉地來說明此字讀來與何種音相似。如: 處得以狂(猜成語)緊鑼密鼓 題面句取《詩品·豪放》中的一句。此四字如果快速讀之,就很像鑼鼓緊密相催的聲音。謎底“緊鑼密鼓”,就是從“處得以狂”四字的諧音上說解的。 上舉三例,前兩例是直諧,后一例是曲諧。曲諧謎比較隱晦,題面如無提示“據音諧猜”等字,是很難猜得的。曲諧謎,對制者來說,謎材狹,制作難;對猜者來說,謎路生,不易猜。所以,制者、猜者問津的人不多。
98、【組音釋義】 《文虎摘錦》總第十四期上刊載了李長春同志構思的“多音多義謎”,即“同形異讀謎”。這使我回想起童年時曾聽說的一條謎。如今謎面記憶不真,謎底是“樂(yào)樂(yuè)樂(lè)”。據說它是神廟戲臺上的匾額題詞,因三字讀音互異,連義釋作“玩愛音樂之樂”的意思。如果重新為它擬一“玩弄絲桐心喜悅”的謎面,當作多音字猜一個“樂”,便與李長春同志設想的“多音多義字謎”恰巧相同了。 “多音多義”是謎的新品種,也是新謎法。按照《多音多義字謎初探》一文的闡述,以“多音義字”作謎底,利用它能讀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連成詞義,與謎面文義扣合,這就是“多音字謎”。由于這類謎的底字雖能變讀多音,歧生雙義,但都是從觀念上成謎,實沒有字的形骸存在,所以將它歸入底面扣合法門類中,作為“組音釋義”介紹。茲釋謎例如下: 頓號使用法(多音字謎)讀 據國家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頓號表示句子內部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舊時叫“句讀”的“讀”,即念文章過程中語意未盡處的停頓。按謎法,把謎底“讀”字讀成“讀(dòu)讀(dú)”二種音,并以音組合成詞,正好切合題義。 星球大戰(多音字謎)斗 謎底讀成“斗(dǒu)斗(dòu)”,前“斗”字作星斗解,后“斗”字作戰斗解。兩音組合成“星與星相爭斗”,切題。 此法只能用一個多音字作底,其異讀的音又要能組合成詞,制起謎來吃力又難討好。下面另錄幾則“組音釋義”謎例,以供參考。 十勺(多音謎)合(hé/gě) 本蝕光(多音謎)空(kòng/kōng) 一吐為快(多音謎)說(shuō/yuè) 萬紫千紅開更麗(多音謎)華(huā/huá)
99、【點化傳神】 唐人司空圖論詩時認為:梅止于酸,鹽止于咸,飲食不可無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也?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韻也。凡能傳達這種神韻的,便叫“傳神”。 傳神作為謎法,全在一“傳”字。在謎中如何傳達神韻?同昌韓振軒論“傳神格”時說:“此格與會心、攏意不同,彼以事體言,此以動作言。”這說明“傳神”是在謎意中從事理上作點化,動之以情,達之以理。這種點化有從一字上傳神與一句上傳神情之別。 侍兒扶起嬌無力(猜食品名)玉環酥 題面句出《長恨歌》,緊承前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是寫楊貴妃出浴時婀娜乏力的嬌態。謎底三字回解題面。“玉環”僅作當事人交代,平淡無奇;獨“酥”字點化全謎,“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此即一字傳神,像顧長康畫人點睛一般生動。 驚倒珍珠,嚇壞琥珀(猜《詩經》一句)鴛鴦在梁 《紅樓夢》第一百十一回“鴛鴦女殉主登太虛”中寫:丫環鴛鴦在賈母死后,也上吊了。珍珠和琥珀兩個丫環來找她,一見鴛鴦懸梁,一個被驚倒,一個被嚇壞。題面語據此情狀擬謎,已盡把謎底整句神韻傳達出來。 傳神之作稱“神品”,即“氣韻生動,出于天成,人莫窺其巧者”。上述兩例,都是在事理上“以動作言”,從動中點化其神;欲窺其巧者,只有從味處體味出它的神韻來。 附“點化傳神”謎例: 捉蟋蟀(猜《西廂記》二句)側著耳朵聽,躡著腳步行 “伙伴皆驚惶”(猜七言唐詩一句)看花猶自未分明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猜《孟子·告子下》二句) 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 “邑有流亡愧俸錢”(猜時人)焦裕祿
100、【空靈超逸】 空靈,本是國畫技法之一,留著空白以寓情寄意,妙在無中。謎借“空靈”為法,指謎底有詞雖未受題面句義扣合,卻能超脫逸越,主動為謎渲染物外之情,來襯托謎的輕靈、活潑氣氛。如: 裹足不前(猜《西廂記》一句)應料他小腳兒難行 “裹足”本謂止步不前,這里別解作舊時女子纏小腳。因而,題面句入扣謎底“小腳兒難行”,已盡解其義。“應料他”是曲律中正字以外的襯字。它可以入謎,也可以刪去不入謎。(這是選用曲句作謎底的特殊情況)。如民初郭仁欽作的“囊撲二弟”猜《西廂記》二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便是刪去“兀的不”,留著“人”入謎的例子。前謎留著“應料他”三個襯字入謎,既為“小腳兒難行”抱語勢,又能主動反擊“裹足不前”。居間靈動超逸,盡得活動。在空白處起了“寓情寄意,妙在無中”的作用。 禾(猜《焚書》二句)千載之下,猶可想見其人 謎底本是贊頌秦始皇語,取作謎材后,便成了對“禾”字結構的分解。其中襯入的“猶可想”三字,雖未入題,卻也能逼出“人”字,抒發了謎外之情。 空靈往往體現在實義扣合以外的襯句上,這種襯句依附謎句間要能增添情趣??侦`有時與“傳神”混為一談,今舉一例,以資區別。 不得到遼西(猜《西廂記》一句)我為你夢里成雙覺后單 唐人金昌緒的五絕《春怨》詩,寫閨中人正在做夢,被那春枝上的黃鶯啼聲驚醒,不能與在遼西遠征的親人在夢中相會。“不得到遼西”是詩的結句。謎底“夢里成雙覺后單”盡傳個中之神韻,“我為你”正從空白處補述閨中人對遠征人的情感。兩者雖各以情動,一從情中見,一從情外見,便是傳神與空靈的區別。 附“空靈超逸”謎例: 葉(猜《西廂記》一句)世間草木是無情,猶有相兼并。 (責任編輯:謎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