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點如下:
(責任編輯:謎材網)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09、吳興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地。
12、南陽堂: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秦時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13、京兆堂: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17、上黨堂:樊、包、尚、連、鮑。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18、陳留堂:伊、阮、虞、謝。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后移至開封。
20、沛國堂:朱。漢時設郡,后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27、西平堂: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29、東海堂:有、茅、徐。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30、河東堂:旅、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31、下邳堂:闕。后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32、延陵堂: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將蘇武進縣地。
35、平陵堂: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39、博陵堂:邵。晉國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43、范陽堂:鄒、簡、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44、齊郡堂: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后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45、高陽堂:紀、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46、敦煌堂: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47、魏郡堂: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48、扶風堂: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49、千乘堂: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50、會稽堂:夏。秦郡名,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52、廣陵堂:貢、盛。漢國名,后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53、薛郡堂: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58、護國堂: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60、汾陽堂:郭。漢地名,唐并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于此,因而名傳。
61、瑯瑜堂:符、云、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后漢為國,在臨沂縣境。
63、江夏堂:費、黃。漢郡名,在湖北云夢境。
67、弘農堂:楊。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68、百濟堂: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70、江陵堂: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2、蘭陵堂:蘭。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73、解梁堂:關。春秋時晉邑,地領山西解縣、臨晉、虞鄉諸地,后漢關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76、始平堂: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78、濟南堂: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82、噤李堂:崔姓??ね?a target="_blank">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
83、俊逸堂;鮑姓。
84、惠風堂:饒姓,惠風就是春風,溫暖宜人。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深得民心。
85、臨川堂:饒姓。
86、三沙堂:江西省修水縣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黃沙。相傳三兄弟鑒、锜、鎮,避兵于分寧,各居一沙。原為“雍睦堂”。
89、名運堂:姓名、揚名、名利與開運合一,是人物、事業的價值延續。堂主蘭名鈞集成中華文化脈承民族精神,推行中華民族以國為榮、以家為榮、以名為榮彰揚有能量的人功業進行道德觀升華與延續,而深得民心。
|